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7第六章--群落生态学3.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第六章--群落生态学3.ppt

群落类型命名的主要原则 ①主要优势种或种的某些个体的集群,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等等。 ②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③群落所占有的栖息地的环境,具有极明确的栖息条件的特点等。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A.选择样地,要能代表所研究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或一定空间,样地应注意环境条件的一致性与群落外貌的一致性,最好处于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B.样地选好后,用随机法进行取样,首先要确定样地的大小,然后在一定的面积上进行物种登记;成倍扩大面积再登记。 C.不同类型的群落,样地大小不同,但以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即最小取样面积)为宜。动物群落的最小样地面积要比植物群落的样地面积大得多,常以几公顷到几十公顷不等。 D.在对群落中物种进行分类鉴定的基础上,要对各物种的科、属关系和地理成分进行分析。 根据各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来划分群落的成员型: A.优势种与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等具有较大优势度的种。群落不同的层次都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B.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仅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C.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or species):为群落中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D.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且数量稀少的物种。 (二)植物生长型 植物生长型: 指植物的形状类别。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植物生长型的划分依据:植物高低、木本或草本、落叶或常绿等。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edge effect):指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为: 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具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有种; ②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四)群落的生境梯度与物种的分布格局 群落的生境梯度主要指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生态因子的梯度变化。 对动物群落还要包括植被的梯度因素。 常以等数量线制成群落物种分布图来反映生物在生境梯度上的分布情况(如图1中啮齿动物的分布)。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 如果用物种的个体数n作x轴,以与该物种具有相同个体数的物种数量αxn/n作y轴,即可得到物种多度分布图。 同时,对该模型进行推导可得, S =αln(1+N/α) 其中, S =样本中的总种数, N =样本中的总个体数, α=多样性指数。 由此公式可知:群落的物种数S 与个体数N 均是α的函数,而与其他因素无关;α值越大,多样性就越高;α值越小,多样性就越低。 (二)Preston的对数正态分布 Preston(1948)在研究中所得结果与Fisher的模型并不吻合,他发现:个体数最少的物种并非最多,而是个体数位于中间的物种最多。 后来Preston按照物种的个体数分别为1,2-3,4-7,8-15等进行分组,再把个体数转换成以2为底的对数,就得到了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右图)。 Octaves为八度音阶或倍数刻度。 此外,他还发现:物种的多度分布与样本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当样本量小时,分布格局可用对数级数表示;当样本量大时,则用对数正态分布表示。 Veil line为“隐形线” Wittaker(1965)用另一种方式表示了物种的多度分布,即优势度—多度分布曲线。他将物种的个体数由多到少排序,个体数最多的物种排X轴最左端,定义为rank1,以次类推。Y轴对应物种的个体数与群落总个体数之比,即相对多度。 实际上,优势度—多度分布曲线A、B、C对应着三种假说。 (三)物种-多度分布的三种假说 由MacArthur(1957)提出。假设群落中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是常量,生态位资源也是一维的,种间的生态位不能重叠,则每个物种对生态位的占领是随机的。 将每个种的生态位宽度从小到大排列,就代表了稀有种到优势种的序列(曲线A)。 ②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niche-preemtion hypothesis) 由Whittaker(1970,1972)提出,他认为,第一位的优势种首先占有生态位空间的大部分,第二位的优势种占有余下空间的大部分。余此类推,到末位物种只能占有余下的很小生态位空间。 以物种相对重要性值对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