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
老年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2)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2012)
(第2稿)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2》写作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组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2012年11月,北京)
目录
A、前言
B、LEAD
一、LEAD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LEAD的临床特点
1. LEAD的高危人群
2. LEAD的典型症状
3. LEAD的体征
4. LEAD的辅助检查
三、LEAD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分期
(一)、临床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二)、严重程度临床分期
(三)、临床诊断流程
四、LEAD的治疗
(一)、LEAD的处理原则
(二)、LEAD的非药物治疗
(三)、LEAD的药物治疗
(四)、LEAD血运重建治疗的原则
1.血运重建术的指征与方法
2.分型与干预策略
3.流入道、流出道及远端病变的概念
(五)、LEAD的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1.间歇跛行的血运重建治疗
2.严重肢体缺血的治疗
3.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
C、上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UEAD)的诊治
一、 UEAD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UEAD的临床表现
三、UEAD的诊断
四、UEAD的治疗原则
D、展望
A、前言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是指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四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本建议旨在介绍老年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与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防治的基本原则。本建议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加入上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内容。
建议中常用名词的定义:①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 指除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狭窄、闭塞疾病以及动脉瘤疾病。②LEAD(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③UEAD(Upper extremity artery disease) —— 指上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本建议中所使用的建议分类(I, II, III)和证据级别(A、B、C)沿用ACC/AHA的一贯方式表达。①建议分类:I类:指那些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的、有用的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性或有效性的证据有相互矛盾和/或存在观点分歧的操作或治疗。II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IIb类:有关证据/观点不能充分说明有用/有效。III类:指那些已经证实和一致公认没有用/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是有害的操作或治疗。②证据级别:证据级别A:资料来源于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证据级别B:资料来源于单中心试验或非随机化的研究。证据级别C:专家的一致意见、病例研究或标准治疗。
B、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
一、LEAD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患病率:
LEAD是人常见的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病率调查跛行问卷表(Rose Claudication Questionnaire)ankle-brachial index,AB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病率取决于对象的年龄、[1, 2]。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LEAD的患病率在不同的人群有较大差异,约3.6-29%[3-5]。国内LEAD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见表1。表1中LEAD的诊断方法均为ABI<0.90。
表1 我国LEAD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人群 (调查发表年份) 调查人数 年龄(岁) 患病率(%) 男性 女性 浙江舟山渔民 (2005年)[6]
MUCA研究人群* (2007年)[7]
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居民 (2003年)[8, 9]
糖尿病患者 (2007年)[10]
代谢综合征人群 (2006年)[11]
高血压人群[12]
社区自然人群 (2009年)[13]
武汉市老年糖尿病人群(2010年)[14] 2668
18140
2124
1347
2115
3047
21152
2010 35-
35-
60-95
50-
32-91
50
18-
60- 3.0 1.2
5.4 9.3
12.7 18.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