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docVIP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语言的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   点拨引导、自主讨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开始了大规模的碰撞、融合。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开始感到了困难。这就有必要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做到入乡问俗。有什么差异呢?请看示例 2、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说“狗” 汉族人眼中的“狗”:走狗、狗仗人势、狗腿子、狐朋狗友、狼心狗肺… …多用于贬抑的方面。 西方人眼中的“dog”: love me , love my dog (直译“爱我的话,也要爱我的狗”,意译“爱屋及乌”。)a luck dog (直译“幸运狗”,意译“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 old dog(行家)、 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多用于褒扬的方面 “ 龙 ” 中国龙是汉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祥兽。表示伟大、高贵、吉祥等意。龙的传人、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望子成龙; 西方龙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喻指凶暴和严厉的人。His wife is a dragon 他的妻子是一个悍妇。 语“秋” 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凉意顿生,便有“逢秋悲寂寞”,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如:蒋士铨[(1725~1784) 清代诗人。]的“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欧阳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它不仅没有“愁滋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 3、造成差异的原因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4、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种影响在语言中的反映。 饮食文化和民族心理 “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To the people foodstuff is all-important. ) 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文章中有关“吃”的说法(P114) 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鸭蛋脸面、眼如水杏、蒜头鼻子、软面团、菜包子、闷葫芦、老油条、脸像橘子皮、三块豆高等等。 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 富得流油、姜是老的辣、长得不甜、淡淡的样子 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 嚼舌、揩油水、侵吞、啃书本、咬文嚼字、眼馋 “吃”的说法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 软面团、菜包子比喻性格怯懦无能的人 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 脸像橘子皮形记述曲阜孔氏族名中排行字辈,其中“孔氏命名之字派”云:“曲阜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盖自元代之五十四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下为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垂,佑,钦,绍,念,显,杨十派。” 上述孔氏族名的不同字派,其实便是孔子后裔不同辈分的用字。到了1920年第76代衍圣公孙孔令贻,又在这30字后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氏家族的人名辈分用字,大多是有关国家繁荣兴盛,家庭和睦团结,个人修身养性进而治国安邦的美好字眼,表现了一个宗族的连续的尊卑有序性,维系着宗族的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重大社会运动都会在汉族人名中留下印记。象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卫东,革命,向红等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跃进,与苏联友好合作等社会活动情况。在“文革”期间,很多男孩取名不离“军”,女孩起名不离“红”。这一时期“大扫四旧”,对很多人威胁很大,其中有的人因名字中或者有点封建意识的流露,或者只是带个“修”字,生怕红卫兵上门横扫,于是去派出所改名。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不满于现状,寻求新鲜。人们起名不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命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同样与当代的社会特征相吻合。 语言的文化意义 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