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
第 1 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核心内容精讲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
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利托
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
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
接受。8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
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
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
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因此,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
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
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
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
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
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
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当然,学校的产生也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古籍记载,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公元前 2700 年)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成均”这个名称最早见
于《周礼》、《礼记》二书,而认为“成均”是五帝之大学,最早出自董仲舒。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有养老、
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
已有最初的等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的场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庠”、“米廪”等学
校。
据《尚书·舜典》和《尚书·虞书》的记载,似乎在虞舜时就有了专门的学官,管理教育事业,并已分为三
大部分: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三为“典乐”,由
夔负责,专掌乐教。
二、夏、商、西周的教育
1.夏朝的教育
(1)夏朝的学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夏朝的学校在古籍中也有明
确的记述,但仍无直接证据。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因此,夏代可能
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夏朝统治
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以射造
士”(《文献通考·学校考》),即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
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②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朝的教育
商朝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学已相当发达,教育也有了明显地进步。
商朝的学校不但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文物作为例证。
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场所。“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