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代诗歌漫谈第一讲.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诗歌漫谈第一讲

第一讲 近体格律的 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古典诗歌 1、诗是一种文体 广义的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狭义的古典诗歌,仅指诗歌,词、曲、赋等不列入其中。▲ 2、古典诗歌有多种体式 以近体格律为标准分类:一般把合乎格律的律诗和律绝叫做格律诗,亦称近体;不合格律规范的诗歌统称为古诗,或称古体。▲ 以字句的形式分类:一般把每句字数相等的诗歌称为齐言诗;把每句字数不完全相等的诗歌称为杂言诗。 以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来分类:把入乐可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不入乐不可唱的诗歌称为徒诗;把民间创作和传唱的歌辞称之为歌谣。 其他的分类方式。▲ 3、近体格律的形成 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均入乐可唱,虽常见齐言、押韵之作,但并没有严格的语言格律上的要求。 汉魏六朝的诗歌也以入乐的乐府诗居多,对偶的现象逐渐增加,诗歌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诗人发现了汉语声韵上的一些规律,并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由此产生了永明体,这为近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初唐,经上官仪、宋之问、沈佺期等系列宫廷诗人的努力,以齐言、平仄、对偶、押韵等严格的规则来限定诗歌的创作形式,近体格律终于形成,从此为中国千百年的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4、近体格律的几个基本概念 在格律诗当中,五言律诗的格律最值得注意,知此一体而近体诗歌各体皆通。以下举一首五律为例,说明律诗的几个基本概念。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1)字:律诗每一句的字数是固定的,五言律诗每句是五个字,通首八句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是七个字,通首八句共五十六个字。 每一首近体诗中各句的字数必定完全相等,因此所有的近体诗都是齐言诗。凡是有不相等情况出现的,都是杂言诗,属于古体。 (2)韵:五言律诗的双数句(二、四、六、八)的最后一字“兵、营、情、城”,其韵母发音相同,称为诗的韵脚,它们之间相互押韵。少数五言律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也押韵,这个字也可称为韵脚。▲ 所有古典诗歌,不论近体、古体,均须押韵,这是古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相比较而言,近体的押韵比古体要严格许多。▲ (3)顿、步、逗:五言律诗一句之中每两字为一顿,韵脚自成一顿。所谓顿,就是读时稍作停顿。顿又称两字节、步、音步、逗,是比字大一级的单位。 如上例第四句:长在/汉家/营,长在是一顿,汉家是一顿,营字作为韵脚自成一顿。所以五言律诗一句中有三顿,七言律诗每句比五律多二字,因而有四顿。 每一顿的最后一个字(在字、家字、营字)都处在诗句的节奏点上,所以十分重要。前人说作七律诗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顿尾一字所用的声调平仄必须分明。当然,这句话是要批判接受的。▲ (4)句:句是比顿更大一级的单位。律诗一般是八句,五言八句者称为五律,如《杂诗》,七言八句者称为七律。 超过八句的律诗叫排律,可以多至百句,甚至以上。只有六句的律诗叫三韵律,因为只用了三个韵脚。排律和三韵律都是八句律诗的变体。 如果只有四句而又合乎律诗格律者就是绝句,那是独立于律诗之外的一个单独的门类。如果只有两句就不能成篇,但这两句若在文字形式上对偶,就属对联。 (5)联:联是比句大一级的单位。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所以八句的律诗共有四联,其中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如果一联中的两个句子在修辞上是对偶的关系,那么这一联就是“对联”。如“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颈联,由于对仗,所以是对联。 (6)四声:平、上、去、入为中古汉语的四个声调,也是唐人据以创作近体的基础之一。 当代语言中的四声:阴平-妈;阳平-麻;上声-马;去声-骂。 中古语言中的四声:平声-妈;上声-马;去声-骂;入声-默。▲ 中古四声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蒙古等地还保存着入声,但北方大部分地区入声字已经消失。 《分四声法》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7)平仄:平仄是和四声相关的一个概念,凡一个字读平声则称之为平声字,读上、去、入三声则称之为仄声字。 律诗中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都有特定的要求,如上例第五句“少妇今春意”,五个字的平仄安排是:仄仄平平仄。 律诗每句的平仄是不能随便更改的。有的诗人作诗时故意改变格律的平仄,这在创作中叫“用拗”。 (8)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一般须要对仗,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对仗;绝句两联一般都不用对仗。这在唐人近体写作中也是相当讲究的。 通过上述可知,五言八句四十字的诗并不一定就是五律,五律的每一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