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泥质岩微裂隙 - 微观意义及机制 油气运移研究的热点问题 古流体动力演化历史的恢复 流体输导行为及历史时期的输导能力 运移历史的恢复 运移、聚集量的计算 §4 油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输导层后的一切运移。 与初次运移的主要差别:油气活动的空间增大。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 如果烃类在初次运移中是溶于水的形式存在的,因储集层中温度和压力较小,而孔隙水的含盐量较高,将使油气最终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离相。 如果烃类以一定长度的游离油相(线状)离开母岩,进入储层后,空间变大,会立即形成油滴。只有当油气不断进入,小油滴才能汇集成较长的油链。 1.阻力 当石油由大孔隙进入小孔隙,或由孔隙进入喉道时,油体大、小两端的毛管压力因半径不同,小的一端毛管压力较大,产生毛管压差ΔPc: 二、二次运移时的动力和阻力 2.动力 有:油气柱在水中所产生的浮力F和水动力P,等。 当F和P同向时: 若F+PΔPc ,则可以发生运移; 而若F+PΔPc,则不发生运移; 而当F和P反向时: 若FΔPc+P时,则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移; PΔPc+F时,则油气在水动力作用下向下运移; 而若PF且 PΔPc+F,则油被水所冲散。 因此,油气的二次运移是浮力、毛管阻力和水动力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3.受力分析 油气能否运移,主要看ΔPc、 F和P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二次运移的通道 主要是连续的渗透层、断层和不整合面。 渗透层:最普遍的运移通道。主要表现为流体的侧向运移,但受可渗层连续性的影响。砂岩:主要为孔隙型通道,碳酸盐岩主要为裂缝型通道。 断层:在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穿层运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断层活动期,快速疏导流体。 不整合面:是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抬升、剥蚀一般是大范围发生的,故不整合面侧向延伸距离较大,有利于油气作长距离的侧向运移;同时,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特别是古高地)经风化、淋滤,物性大大改善,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尼日尔油田横剖面图 ——断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不整合面作为二次运移通道 石油主要来自玛湖凹陷的P1-2源岩,侧向运移距离可达60-70km。 四、流体势分布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 Hubbort(1953):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总机械能。 而作用于流体的力是该点流体势的负梯度-力场强度: 油、气、水在其各自的势场中,其运动主要方向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途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这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总规律。但具体的运移方向,则要受多种因素制约。 同一水动力场下不同流体运移方向的差异 五、石油在二次运移中的变化 1、色层分析效应(吸附效应) 在地下环境,矿物颗粒可相当于色层柱,因而将产生天然的色层分异效果。沿着运移方向: (1)非烃化合物(胶质、沥青烯、卟啉及V、Ni)减少,轻烃组分相对增多; (2)烃类内部烷烃相对增多,芳烃相对减少; 二.初次运移的相态 ㈠水溶态 优点:此方式既便于解释分散烃类的移动,又使生油层中的运移活动简化为单相(水相)渗流,避免了遭遇巨大毛细管阻力的可能,使烃类顺利排出生油层。 可能性分析:标准状况下,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4 ppm,随压力增大,溶解度激增,至埋深2500m处时,已是地表的约100倍。说明:水溶态至少可以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石油能否以水溶态运移? 主要石油烃在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分布规律:……。但是,大多数原油中的主要成分是高C重分子,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低于1ppm。 然而,如果按照一些含油区的已知探明储量与母岩排水量进行估算,上述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显然太小。 Dickey(1975)估算:应大于10000ppm Tissot和Pelet(1971):最低应为 8000ppm。 1.高温增溶说 立论依据:Price用实验证明,怀俄明州法马尔全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实验数据是:160℃,150ppm;275℃,8000ppm;325℃,52000ppm;350℃,90000ppm;375℃,230000PPm;超过375℃时,低重度原油将裂解为凝析油。 反对意见: 2.皂胶增溶说 Baker(1965)提出,母岩中的极性有机分子皂即有机酸盐可对烃类起增溶作用。R-COOH中非极性端R一般憎水,极性端COOH亲水。 当皂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极性端因亲水憎油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憎水而向内,形成规则的分子集合体,称为胶束(粒)或皂胶束。 形成胶束的组分常被称为增溶剂。生油岩中的脂肪酸、环烷酸、脂醇和胺等都可形成胶束。 实验表明,皂的浓度越高,每摩尔皂的增溶能力可能越大。皂浓度为0.05%时在常温下可搬运5~10PPm的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种子生产技术、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菜豆种子生产技术.pptx VIP
-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2022》解读与培训.pptx VIP
- 纳米科技概论-第二章纳米材料-表征(结构)解析.ppt VIP
- 《DB22T 1721-2012 林业木材加工劳动定额》.pdf
- 2021钉钉数字化管理师正确选择答案汇总 .pdf VIP
- 守正创新实干担当心得体会四篇.docx VIP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3(思政智慧版)外研社编B3U3 Section A.pptx VIP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怀念蛙鼓》含答案.docx VIP
- 医用红外线体温计(额温枪)注册申报资料全套完整模板.docx
- 《自动驾驶出租汽车 第1部分:车辆运营技术要求》.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