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龙吟(苏轼)概要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前期 中期 后期 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了解该词的风格:婉约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不懂处,小组合作研讨。 这带有白色绒毛的柳絮,象是花又不象是花,也没有人可惜它纷纷落下,任它飘来坠去。它飞入人家的庭院,落在大路的两旁,看起来似是无情之物,思想起来却似有万种情思和深意。这柔软的柳枝多象是少妇因思恋丈夫而愁坏的衷肠,那细长的柳叶又多象是她刚醒来时困倦的媚眼,想睁开时还闭上。这独守空房的少妇正做着一个好梦,杨花伴着她随风飘去万里,寻找那离家远游的郎君的去处,怎知突然又被黄莺骄沥婉啭的声音惊醒。 她不仅恨杨花飘坠殆尽,更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以收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化作了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泥化作尘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却原来那浮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此句承接“有思”,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者,乃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这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惟有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 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奇妙的想像兼以极度的夸张 宋初叶清臣《贺圣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