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5逍遥游(节选) 课件 (共51张PPT).ppt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5逍遥游(节选) 课件 (共51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5逍遥游(节选) 课件 (共51张PPT)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宋荣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迫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有不曾树立起来的东西。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急迫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有:通“又” 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地限制。 至人: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根本特征是“无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归纳第三部分大意: 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待——凭借)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待”,存在“小大之辩”。(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主要内容归纳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本14 逍遥游(节选) 作者:庄子 “逍遥”,也写作“消摇”。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