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VIP

2017-2018学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 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来源:学§科§网] 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 难点:诗句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来源:学|科|网]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列,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 二、作者简介 食指,本名郭路生,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 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年月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 2急速。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 3装饰。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来源:学*科*网Z*X*X*K]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问题讨论: 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1968年,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教育的事。 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既有失落和迷惘,又有对亲人的依恋。 1.全诗共七节,内容如下: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 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 2.段落层次 第1节:开门见山,写告别时的情景。 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失落感受。 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留恋之情。 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