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学设计_邱林
第2 1 卷 第2 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l.21 No.2
2004 年4 月 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pr. 2004
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1 2
邱 林 ,马冬梅
(1.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系,广东 广州 510507 ;2.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以教为中
心的学习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如何树立科学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着重介绍了建构主义
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 (2004 )02—0031—03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 )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儿童
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
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了深
入探讨。而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对“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使建
构主义理论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对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看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
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材知识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非教师传授
的内容;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非仅仅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这就意味着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
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景。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
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为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虽然尚未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相适应的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概括如
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
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
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
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这一过程即为顺应。总之,
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
丰富性,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
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
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