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进展.ppt.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进展.ppt

CT诊断DAI的标准: Cordobes和Levin等提出后CT诊断DAI的标准: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处、神经元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或小脑的单发或多发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一般直径小于2cm)。 * DAI在CT上见大脑半球白质、脑干有非占位性出血灶(即:有单发或多发的小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cm)局部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 * DAI早期在CT上见基底节区有单发的椭圆形(直径<2cm)局部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4天后周围水肿加重时出现占位效应。 *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DAI: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同侧弥漫性脑肿胀。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 DAI病灶形态在MRI表现为卵圆形0.5cm至数公分的顺纤维方向发展的特点,常在灰白质交界或大的白质纤维如放射冠、内囊后肢、胼胝体、脑干等的长束处多见,并有周边较中央小的趋势,MRI有矢状、冠状和轴位的三维成像,于不同头位才能见其全貌。 * MRI有矢状、冠状和轴位的三维成像,于不同头位才能见其全貌。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 大多数学者认为T1加权像不如T2加权像敏感。 DAI患者可于T2加权像见到单侧或双侧大脑皮层下区或白质区有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有规则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影,无占位效应或轻度占位效应,灰-白质界限模糊。 严重者可见在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内囊区出现损伤灶,表现为不规则T2延长区及出血性改变,另外还可见有弥漫性脑肿胀性改变,表现为脑沟、脑裂消失,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缩小。 * T2加权像见到单侧或双侧大脑皮层下区或白质区有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有规则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影,严重者可见在胼胝体、脑干区出现损伤灶。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标准: 目前对于急性期DAI的MRI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Gentry等提出的MRI诊断标准为:在T2加权像上可见皮层下及脑白质等部位单发或多发小片状高信号影,以及胼胝体和(或)脑干的损伤。 * DAI的MRI与CT影像比较: DAI包括非出血性病变和伴发的小出血病灶2部分。非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在MRI有T1加权的低信号,T2加权的高信号,较CT的对比鲜明得多。 Gentry报道MRI对非出血性疾病灶有更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在T2为93.3%,T1为67.6%,CT只有17.7%。出血性DAI的检出率T2为92.5,T1为87.1%,CT为89.8%,但CT于急性出血更为清晰,而MRI的T2于伤后头4天和T1于4天后更易于检出。 * DAI的MRI与CT影像比较: 大多数学者认为,MRI在对DAI病灶的范围、程度及显示阳性征象的时间上明显优于CT,MRI可提供更多CT无法观察到的征象,在诊断脑实质的观察上,更是CT无法比拟的。但对于硬膜外血肿及脑实质内的血肿的诊断上CT优于MRI。所以把CT与MRI结合起来急性DAI影像表现分析,才能提供一个更准确、更完美的诊断方法。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和预后 * 一、常规治疗方案: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现代处理首先应置于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对呼吸、颅内压、血气、电解质、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护和动态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早期应用呼吸机,定期检测血气分析,维持脑组织氧浓度,使脑组织免受继发性损害。 3、常规应用止血剂、抗生素和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4、适当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水和电解质紊乱,静脉应用胰岛素,降低高血糖; 5、控制脑水肿,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给与脱水药物,伤后早期可应用大剂量激素; 6、对伤后无脑干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昏迷加深,CT提示一侧大脑半球肿胀或水肿,中线结构明显移位的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治疗,以缓解颅内压增高所致的继发性脑损害; 7、脑保护治疗包括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应用镇静、冬眠和抗癫痫药物等; 8、积极的防治并发症,如肺部、尿路、颅内及全身感染,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等。 * 二、亚低温脑保护疗法: 近20年来,关于降温在32℃至34℃的亚低温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降低颅内压和脑细胞氧代谢率、提高脑灌注压、提高脑组织乳酸清除率、改善脑组织氧分压、脑血流等。 在方法上要求伤后早期降温,治疗1~3天,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 最近的低温治疗方案为伤后6小时内把体温降至32~33℃,维持24~48小时,Clifton等及Marion等分别报道亚低温治疗显示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有改善,然而最近Clifton等报道经多中心实验显示亚低温治疗并不能改变长期预后。 * 三、内源性脑损伤因子的清除: 脑外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并参加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结构特别是脑毛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