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交大医学伦理学第二讲PPT
第一章 绪论;医学伦理学是重要的人文医学学科;讨论
第一节 道德
第二节 医学道德与医学伦理学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为医者你怎样看待这失去的灵魂;因为贫困,因为轻信,使她们成了
国际人体器官走私的牺牲品;成 为 “猎 物”。;非洲也在成为人体器官走私的市场。一些部落盛行用儿童器官做祭品的习俗,推动了这种交易。;在美国,每年有3万多人需要做心脏移植的手术,但正常渠道只能提供2000个心脏,这就给黑市人体器官交易提供了空间。 ;贫穷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
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样的结果
贫穷;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特点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四、道德的类型;1、《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2、孔融让梨
先拿大的苹果还是先拿小的苹果
3、义务为群众服务
品德高尚的人多,还是图谋小利的人多?;;
1、在中国最早的典籍中,“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
东汉刘熙的解释:“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许慎《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道与德的连用,始见于春秋、战国之间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尤其是荀况,不仅连用了这两字,还赋予了道德以确定含义。《荀子·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此处,道德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中国伦理学的产生及发展;孔子:
(约公元前551
——前479)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其思想以 “仁”为核心。“仁”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爱人,二是忠恕。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论语节选解释评析欣赏;2、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的事。在孔子看来,“怪、力、乱、神”非儒家之正道,容易把人们的思想搞乱,那么这样的事情就根本没有谈论的价值,只有固敬而远之罢了。一方面它表现了孔子对已有知识、经验,阅历和事实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孔子的智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子曰:“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孟子:
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收入《孟子》,书中。他提出
“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个 道德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道家的伦理思想
以老子(约公元前369—前286)为代表。
认为超人超时空的“道”为万物的本源,也是人性的本源,人应当采取“无为”态度顺应自然、顺应道。道家主张“弃仁绝义”,并倡导一种“无待”的境界。; 墨家的伦理思想
以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为代表。墨家伦理是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凡是利天下、利他人的行为都是道德(即义)的行为,这就是判断是非和道德的标准。“义,利也。”(《墨子.经上》)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 法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