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概要

传说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去南美洲旅游,发现狼桃累累的果实,红艳似火,煞是好看,激发了他美妙的情思。他带回一株,当做爱情的象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便在英国和西欧落户了,并获得“西红柿”的美称。又过了近200年,法国一位画家受到西红柿鲜艳娇嫩果实的引诱,斗胆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西红柿扬名四海,遍种五洲,成了世人喜爱的食品。 西红柿的由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最初,西红柿被当做观赏植物引进欧洲,经过近200年的时间,人们才认识到它的可食用价值。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把握需要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 案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位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3.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创造。 两小儿辩日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两个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到跟前去问他们:“ 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孔子给难住了,孔子只好哑口无言。两个小孩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哲理分析: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须进行辩证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认识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6、人的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7、认识发展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小故事:一头驴子背盐过河,在河边跌了一跤,落入水中,把盐融化了,驴子顿觉轻松了许多。驴子因祸得福,非常高兴。后来,驴子又一次背棉花过河,它以为再次跌倒的话,可以像上次一样减轻负担。于是,走到河边时,就故意跌倒水中。谁知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立起来,且一直下沉,直到被河水淹死。 哲理分析 : 经验是重要,但不能机械地套用经验。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水天一色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从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直到16世纪,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和实验,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对天经地义的权威观点提出了挑战,面对公众的质疑,伽利略决定当众实验,让事实说话。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纠正了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并证明了现在已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