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社会认知概要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用的策略 把不一致信息(与群体刻板印象)解释掉(原因) 把不一致信息区隔开来 把不一致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2、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与群体成员相互交往以减少刻板印象。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特殊环境,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群体中非典型成员,要与群体中代表性、典型性成员交往。 刻板印象常自动被唤醒,无意识地作为人们判断、评价与行为的基础 ,故需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判断。 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 四、归因的效果 五、归因的个体差异 何为归因?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一、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3、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4、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6、顺序阶段模型 1、海德的归因理论 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成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两种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理解、解释的需要;控制环境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必须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 海德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为什么挂科?) 归因时通常使用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 与排除原则。 2、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的归因模型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的 暂时的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机遇 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自豪或羞耻)。 原因类别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可控(个性) 不可控(天资) 可控(个人努力) 不可控(疲劳) 可控(他人偏见) 不可控(任务难度) 可控(他人的偶然帮助) 不可控(运气) 改进后的归因模型 3、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利用共变原则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人们通常使用三种方式解释行为的原因: -行为者:个体自身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情境:情境的特征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刺激物:行为的对象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2)寻求三方面的信息 -一致性:针对行为者,其他人是否也有此反应。 -一贯性:针对情境,是否其他情境也有此反应。 -区别性:针对刺激物,是否只对这个对象反应。 案例:玛丽昨晚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 条件 一致性 区别性 一贯性 归因 1 高:每个人都发笑 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 高:她总是对他发笑 刺激物:小丑 (61%) 2 低:别人很少发笑 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 高:她总是对他发笑 行为者:玛丽 (86%) 3 低:别人很少发笑 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 低:她以前没对他发笑 情境 (72%) 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对应推论: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将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影响对应推论的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 沉默的面试者 (2)非共同性效应 书店小妹的追求者 (3)选择自由性 辩论赛的正反方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希尔顿等人于1986年提出了异常条件聚焦模型,他指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 逆向标准就是当人们寻找结果的原因时,会反过来询问如果没有这种原因,那么这种结果是否还会产生? 对照标准是人们把目标事件(正在寻找原因的行为)与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的原因。 异常条件聚焦模型认为归因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是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属于异常的条件。 6、顺序阶段模型 吉尔伯特(D.T.Gilbert)等人于1988年提出了归因加工的顺序阶段模型,把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行为的分类,这一阶段是自动进行的。 自动的特质归因,即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把此行为与人格特质联系起来 ; 校正,即利用当时情景因素来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胎粪吸入6.ppt
- 胎粪吸入性肺炎.ppt
- 背部肌肉的锻炼.pptx
- 肿瘤膝关节演示2 - 副本.ppt
- 胡玉顺讲座实录:做智慧型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doc
- 胡龙宝_针刀疗法概述-PPT课件.ppt
- 胖胖的大肥猪.ppt
- 胎心监护在临床的运用.ppt
- 胰岛素的临床运用.pptx
- 第三章果蔬干制概要.pptx
- 2025江浙沪居民睡眠健康小调研报告.pdf
-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docx
- 团委活动方案(拓展).docx
- 汽车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报告:端到端与AI共振,智驾平权开启新时代.pdf
- 小核酸行业深度:技术平台和适应症不断验证,迎来销售和临床密集兑现期-华福证券-2025.3.31-65页.docx
- 医药生物行业医疗AI专题报告二多组学篇AI技术驱动精准诊断实现重要突破-25031440页.docx
- CXO行业系列报告三寒冬已过行业需求逐步回暖-25031430页.docx
- 全国租赁市场报告2025年3月_可搜索.pdf
- 玩具行业“情绪经济”专题:创新玩法+IP赋能,重新定义玩具-华鑫证券-2025.docx
- 医疗保健行业PCAB抑制剂药物深度报告抑酸药物市场空间广阔PCAB抑制剂大有可为-25.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