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要
补充:农业生产的三种农业区位 1. 自然区位:自然条件差异为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 2. 杜能农业区位: (德国经济学家。曾就读于格廷根大学。边际生产率说的前驱。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主要贡献 杜能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其《孤立国》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他认真研究了孤立国的产生布局:不仅充分讨论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而且考虑了工业的布局。他根据当时德国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从现代区位理论来看,杜能在10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仍然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他以后的区位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后来的工商业区位力量,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结构等理论分析,无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为出发点。 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限制条件。这样在原有的自然区位上,增加了一个以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受城乡运输制约形成的农业专业区域。德国人杜能19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杜能假设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1)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2)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3)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作物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根据这样的假设,杜能为孤立国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 (1)自由式农业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3)轮作农业圈:谷物、饲料作物的轮作圈,无休闲地; (4)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有休闲地; (5)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放; (6)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杜能圈。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E+T):市场价格--成本--费用=利润 利润加运费等于市场价格--成本等于一个常数。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第—圈为自由农作区、第二圈林业区、第三圈谷物轮作区、第四圈草田轮作区、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第六圈为畜牧业区。 杜能的农业圈理论说明了农业布局不但取决于自然条件,而其取决于离城市的远近。据此,杜能得出两个结论: (1)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度越高。 (2)生产结构理论 :易腐烂变质、不耐贮存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3. 生态经济区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能力的增强,销售网络的健全,使得运费迅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也使得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对你也布局与安排不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这样逐步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要求形成效应规模的专业化区域。 如美国的蔬菜生产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后来由于冷冻车、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得全国新鲜蔬菜生产的1/4集中在远离大城市的东南部气候温暖的区域形成专业生产区。与此同时,美国还形成了像玉米带、棉花带这样一些大规模的,主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专业化生产区域。这种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补充材料 生态足迹:为定量分析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相互作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威廉·里斯(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的概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 (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