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筑废弃物之环境空间再利用以创造河川生态为例南华大学.pdf

建筑废弃物之环境空间再利用以创造河川生态为例南华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废弃物之环境空间再利用以创造河川生态为例南华大学

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 建築廢棄物之環境空間再利用—以創造河川生態為例 * ** *** 陳本源 談珮華 陳亮元 摘要 國內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之應用自 921 集集大地震以來,相關之研究與應用案例日益增 多,然而相關應用範圍仍侷限於道路級配及混凝土骨材之取代。對於其他之構造物應用研究較 為缺乏。 本文除採用目前應用較為標準化的回收再生程序與概念外,並進一步結合生態工法,應用 於河川構造物,創造多樣性生物棲息地。研究結果顯示非剛性構造物,除降低混凝土使用量, 並能因非剛性構造而減少河川管理之維護成本。 本文提出適用此條件之河川特性與構造物安定性分析,並導入永續性循環利用之概念,使 混凝土主要材料之來源處,也成為廢棄混凝土的最終去處,以回歸自然循環。生態環境的永續 發展與再創廢棄混凝土之價值,為本研究之目的。 關鍵字:永續發展、生態工法、建築廢棄物 *陳本源: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談珮華: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助理教授 ***陳亮元: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25 環境與藝術期刊 第四期 西元 2006 年 5 月出刊 一、 前言 921 震災造成台灣地區房屋全倒五萬多戶,半倒五萬多戶,機關學校等公共設施毀損不計 其數,拆除所產生之大量廢棄物,依廢棄物清理法及營建廢棄土處理方案(89 年 5 月修正為營 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等相關規定,以安定掩埋為貯置原則,然因拆除之建築物多屬可再生 利用之資源,環保署遂於 88 年 10 月委請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辦理「921 震災建築廢棄物 再生利用推動計劃」。 研究結果顯示震災建築物經分選、破碎等程序處理後,應可供應道路路堤填方、非結構性 混凝土等公共工程使用。但因國內公共工程相關工程技術規範多半以定性方式敘明不得含有雜 質、廢棄物,而非定量限制雜質、廢棄物百分比上限,致工程主管機關不願貿然使用。 然在今天河川砂石原料來源漸縮,許多公共工程所需之原料成本因此提高。以國內主管水 利業務之經濟部水利署,因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大力推動之生態工法,採用多孔隙、透 水性之構造物(如:砌石護岸、石籠護岸、蛇籠、生態池、生態溝……等),需用到相當數量之 卵礫石原料,在永續經營環境之理念下,本研究成果可供未來推動建築廢棄物再利用之相關公 共工程參考。 二、建築廢棄物之材料特性 依據經濟部水利處第三河川局委請中華大學執行「眉溪大湳二號堤防用地範圍內營建廢棄 土性質調查正式試驗結果報告書」,該場建築廢棄物組成調查結果:濕基重量比以混凝土類佔 42.89%最高;其次磚類佔 31.42%;土類佔 23.93%;木類 0.93%;塑橡膠類 0.34%;金屬類 0.25 %;玻璃 0.14%;紙類 0.10%,合計屬剩餘土石方類共佔 98.24%;屬一般廢棄物者共佔 1.76%。 另外依據工研院能資所調查報告(陳文卿、陳志恒,2000)震災建築廢棄物組成比例與特 性發現,建築廢棄物回收重量比約 98%土石資源,體積比約 90%。綜合上述調查推估建築廢棄 物貯置場中屬混凝土、磚瓦等土石資源佔重量比約 95-99%,貯置場設立時間越晚,土石資源 比例越高。 然本研究之使用材料範圍鎖定在混凝土塊及磚類之替代卵礫石材料使用,而可再利用之廢 棄材料分類、分離方法,敘述於第三部分。經分類出符合河工構造物使用之卵礫石骨材其物理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