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doc

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 本报记者张国圣 发布时间: 2008-06-25 07:59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与国际接轨”和“国际化”,是当下许多高校难以抑制的办学冲动。应该说,这样的努力方向是与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是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相适应的。但究竟怎样才能“与国际接轨”?高校的“国际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地方普通高校到底该不该、能不能将“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是首批通过教育部复核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院长柏群教授结合过去八年的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回答了记者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国际化需要的是思路而不是身份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这是社会共识。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社会对地方普通高校与国际接轨的尝试总是持怀疑态度,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肯定免不了被贴上“头脑发热”的标签。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经济国际化了,整个世界都变成“地球村”了,高等教育应不应该适应国际化的大趋势?当然需要。那么是不是少数国内知名的高校与国际接轨了,就表明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了?显然不是。在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数量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3%,学生人数约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85%,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基于地方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也少不了地方普通高校的参与。   近年来,不少地方普通高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有正确的办学思路,不管有没有重点大学的身份,都能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新路来。   “国际化人才”需要重新界定   否定高校以“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往往出于对“国际化人才”片面的认识。我们一提“国际化人才”,就想到硅谷里的IT精英、华尔街的金融领袖,再不济起码也得是一身本领的“海归”博士。这些人毫无疑问是国际化人才,但绝不是只有这些人才算“国际化人才”。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已不再仅限于高层次和一些尖端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能力需要也会因为我们的交流领域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时我们可能只是需要运用外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有时需要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熟练运用外语,有时则要求各方面都具备高度的国际化,像涉外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等。   需求层次的多样性为地方普通高校提供了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空间。成立于2000年8月的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就是一所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们八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普通高校也能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能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0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学院又首批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复核,2008年《打造中法高校合作精品项目,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们认为能够获得这些奖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确实认真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人才本身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我们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能够适应新的需要。   提供让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国际优质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让更多学生接受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优质教育,将成为中国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教育消费或者教育投资的选择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有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两种形式,机构又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两类。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类似于大学里的一所学院。   普通高校成立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我们采取了“双校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国内学习,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学习。   “双校园”模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学生家庭能够承受得起在国外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留学在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首先是无法承担在国外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其次是在国外大学的学习能力问题。虽然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能获得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自行解决学习费用问题。   在发达国家,国际交换学生有一套成熟的模式。由于发达国家间人均收入水平和教育质量趋向平衡,所以费用问题一般不会成为交换学生的主要障碍。但国内高校开展国际交换学生项目,目前仍然受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不强的制约。有支付能力的学生,往往又受到外语能力水平,特别是使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能力的限制。而且学生事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