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起造一座噶玛兰屋流流社文化地景保存的先导行动摘要
Proceedings of the 6th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Rim Community Design Network, Quanzhou, Fujian, China, June 18-21, 2007
/quanzhou/pacrim/proceedings.html
起造一座噶瑪蘭屋—流流社文化地景保存的先導行動
陳育貞、吳亭樺、林雅瑄 1
摘要
這篇文章是以宜蘭「流流社傳統噶瑪蘭家屋興建」的經驗,嘗試說明:空間專業
非營利組織駐地工作的角色與工作方式,特別在面對地方文化與環境紋理的維護
議題時,可能採取的工作策略。
流流社是一座面積僅四公頃的丘地,位於宜蘭冬山河下游,四圍環繞生態豐富的
低地農田,是宜蘭噶瑪蘭族最後的現生聚落,也是重要的考古遺址。由於噶瑪蘭
族特殊的歷史,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集體向外遷徙之後,形成文化與地域的斷裂,
留存在宜蘭的噶瑪蘭族已幾乎完全漢化,遺失了原本的語言和文化。目前居住於
花蓮的噶瑪蘭族雖然與當地的阿美族融合,仍舊保存著噶瑪蘭語言傳統文化。
自1987年以來,噶瑪蘭族開始正名的行動,噶瑪蘭族的主體性與噶瑪蘭文化保存
的重要性,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步被彰顯。在此一背景之下,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
工作室在長期駐地的工作中,推動流流社的保存工作。以公部門小額補助、專業
者的協力,讓居住花蓮的噶瑪蘭族人重回家鄉,在流流社重建傳統噶瑪蘭家屋。
它不僅是一個地景重建的象徵性成果,也是宜蘭噶瑪蘭文化保存的先導性工作。
本文介紹了在2006年的10月17日至11月10日歷時14天的家屋興建過程,以
及專業者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此外更關鍵的是,由花蓮噶瑪蘭具體突顯的社群與
文化特殊性,引發專業者對噶瑪蘭文化與宜蘭流流社的重新認識、對家屋興建方
式的問題思考,以及,由此而確認的工作取向與推動原則。
這個以文化保存與地景重建為目標的先導行動,以社區參與的微型個案之型態,
面對著深刻的文化、溝通之議題,以及關乎集體學習、合作認同…等多個討論面
向。從宜蘭工作室的角度,它代表著我們長期關照宜蘭地域文化與環境紋理之整
體性議題的一個面向,也反應我們面對問題與發展工作之基本取向。以社群為出
發、重視社群主體性的對等合作,與價值倡議、整體性環境經理策略的推展,兩
者之間的不斷對話、相互為用。這也是本文所要分享與討論的重點。
1本文的案例由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所推動。主持人陳育貞;
專案負責人吳亭樺;工作成員林雅瑄、凌筠茹、吳琮慧、李直發。並有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及
多位研究生參與協助。
1
Proceedings of the 6th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Rim Community Design Network, Quanzhou, Fujian, China, June 18-21, 2007
/quanzhou/pacrim/proceedings.html
一、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
蘭陽平原是一個面積約 300 平方公里的漏斗狀沖積扇,等高線自 100 公尺向東遞
減,雨量豐沛,河川由西向東匯入太平洋。根據近代調查,噶瑪蘭族自17世紀開
2
始便活躍在蘭陽平原的海岸沙丘內側邊緣,依水而居。他們擅長駕船縱橫海域,
活躍於台灣北部及東部。
18 世紀末,漢人吳沙開啟了漢民族大量的移墾蘭陽平原,大大地影響在地噶瑪蘭
族的生活;由於漢人的侵擾迫害,致使土地流失、社會經濟改變,傳統生活領域
逐漸崩解。從19世紀中葉開始,噶瑪蘭人開始集體性的遷徙,至花蓮平原、東海
岸一帶。隨著大規模的遷徙,形成了文化與地域的斷裂—存留在宜蘭的噶瑪蘭族
已幾乎完全漢化,遺失了原本的語言和文化;而花蓮的噶瑪蘭族雖然與當地的阿
美族融合,仍舊保存著噶瑪蘭族的語言和傳統生活。
3
1987年開始,噶瑪蘭族開始了一連串正名與返鄉尋根的行動 ,經過 12 年的奔走
與漫長等待,終於在2002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年11月湖北省浠水县教师乡镇选调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及标准答案.pdf VIP
- 树师德扬师风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课件.pptx VIP
- 浙江省温州市“摇篮杯”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竞赛试卷 含解析.docx VIP
- 徕卡TS30全站仪操作培训.pdf VIP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三版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VIP
- 牦牛标准化育肥场布局及圈舍建设规范.docx VIP
- 锅炉烟气和空气焓及各成分(自动计算).xlsx VIP
- GB_T 42611-2023 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辆制动性能试验方法.pdf VIP
- 犬伤暴露规范处理.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