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第二章及第三.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基第二章及第三

马基第二章及第三章 奋斗女制作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通过一定手段将实践方案变成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手段目的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形而上学)(实践和辩证法)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反应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和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2反映具有创造性。(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认识在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回到实践才能被群众掌握运用,发挥其作用;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3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认识无边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事物的正确性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辩证统一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而强大动力。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 * * * * * 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想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材料进行深刻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认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和主体本身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具有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