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敢问“问”在何方
敢问“问”在何方
——让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张秋红
2006年的9月7日,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来到北京黄城根小学,他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上课,课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教师们提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确,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让老师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给予有的放矢地引导。应该说让学生质疑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但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中还有不少依然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还有不少还不懂得质疑的技巧。也有老师只是把质疑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那么,如何培养质疑能力,如何让质疑更有实效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转变师生观念 唤醒质疑意识——“我也可以问”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不再做 “一言堂”的堂主,而应该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思维的开启者、探究的引导者。同时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做“应声虫”。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古今中外许多因好质疑问难而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故事讲给他们听,还可以把有关名言赠送给学生。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学问,就是要学习怎样去问问题”(李政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而且时时告诉学生们:你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你们更有提问的权利。这样一来,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确了质疑的重要性。
二、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质疑兴趣——“我问我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在读书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但是,不少学生即便有问题也不敢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用宽松的环境放飞孩子的心灵,为学生广开言路,免除后顾之忧,鼓励孩子大胆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质疑初始,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解决。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手段,如讲《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当学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林清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会怎样采访他?”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什么力量激励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您这样一直和时间赛跑不累吗?”“人是跑不赢时间的,可您却一直在跑,为什么?”一个情境带来一串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挖空心思找疑问,如果我们再加上激励性的评价:“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善于思考的结果”“从你的提问中,老师看到了思维的火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快乐,从而愿意去问。
三、构建开放平台 教给有效方法——“我要问得好”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我们搭建的也应是自主自由开放的平台,应该帮助学生从课堂上捕捉质疑的时机,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合作学习提炼问题,探究过程再生新疑。真正让学生愿读会读,愿思会思,愿问会问,思维波澜起伏,问题层层推进。而要把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还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能相机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够纲举目张,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好地从文章的中心、脉络、写法入手,去阅读课文。
2、“点穴”——从内容的关键处质疑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由此质疑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白杨》文中一句话:“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爸爸在表白什么心?他的心和白杨树有何联系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好地引起大家的探究欲望,进而深入阅读,解决问题。
3、“牵藤”——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一些重点语句在文中重复出现。可引导学生顺着这些语句所展示的线索,牵藤取果,顺茎摸瓜,充分体验文章的感情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