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4.doc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陈雪红 一、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1)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3)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6)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民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9)君子之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无莫也,义与之比。 (10)锲而舍之,朽本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 (1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________________。 (12)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2-5题。(20分) 百年傅雷 译坛孤鹤 傅小平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他就是——傅雷。 在傅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作协、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筹备达两年之久的、最大规模的傅雷纪念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也同期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随后还将陆续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举办巡展。在隆重纪念傅雷之余,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为翻译大家,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后傅雷”时代翻译何为?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看来,傅雷之所以在翻译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工作态度审慎严谨,准备功夫充分周详所致。而深谙父亲性情的傅聪则一语道出了傅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傅雷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由此,他远在波兰的长子、钢琴家傅聪,背负“叛徒”的罪名,被迫出走英国。尽管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活了下来。但“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有口皆碑,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傅雷的“真”性情在对待翻译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总是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高老头》改了三次,《约翰·克里斯朵夫》改了两次,这都是大的改动。说到具体的翻译,他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傅雷也不时做翻译批评,并为此得罪他人。在1954年北京召开的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他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他信手举了许多翻译谬误的例句,没料这份意见书大量印发给与会的翻译者参考,结果触怒了许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尽管,傅雷的批评在当时有苛责之嫌,以致之后不久钱钟书曾为此写信责备他。但在身兼翻译和责编的胡小跃看来,这种批评精神恰恰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就像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批评一样,翻译质量的提高,也需要翻译批评相伴相生。可惜的是,现在的翻译质量成了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 对翻译批评风气的败坏,有网友不禁发出如此慨叹: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 (2008年5月14日《教师报》,有删节) 2.下面对文中语句含义分析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一开头摆出人们对翻译家傅雷的评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这一评价说明傅雷在译坛上的成就与影响就如同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中的成就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