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in7会不会遭遇滑铁卢
微软Windows 7问世,引起举世关注。
新产品问世,厂家当然希望大家都说好。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最关注的是利弊分析。 读者如果从媒体上只看到对利的分析,看不到对弊的分析。将来一旦了解到产品弊的一面,就会埋怨媒体;当初为什么会跟着厂家一起误导我们。反之也是一样。
本期封面的主要考虑,是平衡舆论。既然现在媒体对Windows 7清一色叫好,我们为了让读者能听到来自反两面的不同声音,以利于全面判断,所以决定推出这个选题。
马荟的文章,主要从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方面,介绍了Windows 7的优点;侯大银的文章,主要从安全和封闭体系方面,指出了Windows 7的缺点。“Win7会不会遭遇滑铁卢”,则从平衡舆论的角度,发现被其它媒体忽略的可能。
《互联网周刊》的定位是“发现”――帮助读者去发现遮蔽的事实。对于Windows 7,本期封面的做法是:把事实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发现显得更为重要。互联网是对等的,真相掩盖在公关的背后,判断受困于噪音的干扰,但逃避不了“发现”的检验。接受社会公器自由和公正审查的一切,才能得到公众的尊崇。
那些令Windows 7“成为微软最成功操作系统”的理由,与令它遭遇滑铁卢的理由之间有什么冲突呢?
Windows 7问世了。《eWeek》列出Windows 7有望成为微软最成功操作系统的10大理由,包括:Windows 7有望受到企业用户认可,苹果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增速放缓,微软可利用在线服务优势,对谷歌Chrome OS操作系统先发制人,Windows 7将获得PC厂商的大力支持,Windows XP将正式退役,用户将忘记Vista,WindowsMobile 7将旗开得胜,微软通过市场推广手段压制苹果,微软整体企业形象有所提高。
这些都是可能的。但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我们有必要平衡舆论,从另一面考虑可能性:Windows 7会不会遭遇滑铁卢?
说实在的,我们看不出这些令Windows 7“成为微软最成功操作系统”的理由,与令它遭遇滑铁卢的理由之间有什么冲突。也就是说,即使这些理由都成立,也不能保证Windows 7遭遇滑铁卢这件事不发生。《eWeek》列举的10大理由,漏算了―件事:安全。
《eWeek》的理由也许对个人和企业用户管用,但对政府来说,很可能是不起作用的。
想一想吧,对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以及韩国政府,会因为《eWeek》列举的那些理由,而使政府转向支持Windows 7成功吗?欧盟为什么坚持向微软讨要Windows源代码?甚至美国国会的2009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提案中,都呼吁军事机构考虑在有人或无人操作的航空设备中使用开源软件。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报告称,“委员会关注费用的上升和减少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安全相关问题”……说到底,还是对微软不放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Windows更新换代,在历史上曾被作为告别微软的契机。例如法国国家宪兵总队在2006年微软发布Windows Vista之后,借机开始逐步淘汰windows系统,预计在2015年之前,对整个警察系统的9万个工作站全部部署ubuntu。德国外交部将它的11000台电脑全部换成GNU/Linux和其它开源软件。微软在自己的体系内,自己告别自己,作技术和市场上的种种创新,是他自己的事,而如果是别人告别微软,就不会是基于技术和市场这个层面的原因,而在于不认同微软的体系本身。
如果说,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韩国等新兴国家对微软有戒心,存在文化因素;那么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官方部门对微软的戒心,则更加说明问题。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安全相关问题”,从根子上来说,是由微软坚持封闭体系,拒绝开放路线,拒绝将源代码全部开放带来的问题。各国政府爱开源,就象企鹅爱大海。这是由开放与安全的先天内在的联系决定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系统中不可知、不可控的部分,哪怕那里确实没有藏着什么,掖着什么,诸如“后门”之类。开放源代码可能在技术和市场上有种种不完善,但在完全透明这一点上,是让人有根子上的安全感的。对于微软来说,一切皆可变,如技术、市场,但坚持不完全开放源代码这一点,涉及信念和路线,是不可变的。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微软的核心利益,也可能伤害微软的核心利益。站在第三方立场上看,确实为微软捏着一把汗。这不是企业认账、个人用户认账就可以掩盖的问题。
在互联网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微软靠什么挽回颓势?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是微软本色所在,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相对来说只是战术上的变化。与谷歌、IBM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来比,顶多是个平手。决定长远胜负的战略意义上的问题在于:微软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