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叙述句矣焉
第二节叙述句 矣字 焉字 双宾语句学习重点 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动词“为”带双宾语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什么是双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又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也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不如早为之所。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方”。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借口”。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小司仪”. “为之大”即“给诸侯作大司仪”。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 再见! 本节重点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置 (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的谓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谓语前置 什么是语序? 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下面将就这些特殊语序进行重点讲述。 一 宾语前置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 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第一,由副词“不”、“无(毋)”、“未”或者无定代词“莫”等构成的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④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三)用“之”、“是”、“实”复指的宾语前置 ①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④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同上) 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⑥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往往只用“之”复指。如例⑤和例⑥。 “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唯蜩(条)翼之知”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即“只听从(您的)命令”。 ——“唯余马首是瞻”即“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二 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一)感叹句中的谓语前置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