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5 第二章第二节 芳香烃(第2课时) 课件(25张)
第二节 芳香烃 第2课时 苯的同系物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1、概念:具有苯环(有且只有1个)结构,且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 判断:下列物质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 A B C D E F C F 只含有一个苯环,侧链为烷基的芳香烃 2、通式: 判断方法: CnH2n-6(n≥6)(不饱和度=4) 3、简单的苯的同系物及其命名 CH3 | CH2CH3 | CH3 | | CH3 甲苯(C7H8) 乙苯( C8H10)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 4、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有毒的液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其中甲苯、二甲苯常用作有机溶剂 5、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 相似性:苯和苯的同系物都含有苯环 与苯结构相比较 ①氧化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加成反应 不同点:苯的同系物含有侧链, 苯没有侧链。 ①氧化反应 ②取代反应 1)氧化反应 ⑴可燃性(现象与苯类似) ⑵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甲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用力振荡 不褪色 紫红色褪去 苯环的存在对连在苯环上的烷基产生了影响,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现象探究 事实上还有: 综上所述:你又能找到什么规律? H | —C—H | H H | | —C—C— | | H CH3 | —C—CH3 | CH3 × CH3 | —C—CH3 | CH3 CH3 | | CH2—R CH3 | —C—CH3 | CH3 HOOC | | COOH KMnO4/H+ 烷基上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连有氢原子才能 使KMnO4溶液褪色 H | —C—H | H H | | —C—C— | | H C | —C—C | C × 苯的同系物的特性—— 可使KMnO4(H+)溶液褪色 反应机理: | —C—H | O || C—OH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鉴别苯与苯的同系物 2)取代反应 Fe 光 注意: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 Br2 CH3 | + HBr + Br2 CH3 | + HBr 甲苯能发生硝化反应 2,4,6-三硝基甲苯 简称三硝基甲苯,又叫TNT 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是一种烈性炸药 CH3 | | NO2 CH3 | NO2 O2N + 3HNO3 + 3H2O 浓硫酸 100℃ —CH3(侧链)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活化,邻、对位上的H更易被取代。 HO-NO2 + 浓硫酸 + H2O -NO2 单取代产物 三取代产物 TNT 炸 药 爆 炸 时 的 场 景 从上组反应中我们看到甲基受苯环影响使得甲基易被氧化;那么苯环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受到甲基的影响呢? 迁移 阅读课本P 38 实验以下的内容填表 温度 生成物 苯 甲苯 50℃- 60℃ 30℃ 硝基苯 邻、对位硝 基甲苯 甲苯的硝化反应比苯更容易进行 苯的同系物的苯环易发生取代反应。 比较苯和甲苯与KMnO4溶液的作用,以及硝化反应的条件产物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侧链和苯环相互影响: 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取代。 【结论】 3) 苯的同系物加成反应 苯的同系物也和氢气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2)苯的同系物含有侧链,性质与苯又有不同 ②侧链影响苯环,使苯环上的氢原子比苯更易被取代 ①苯环影响侧链,使侧链能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1)苯的同系物和苯都含有苯环,性质相似 ①能氧化 ②易取代 ③能加成 小结:化学性质 不能使溴水褪色 历史含义:具有香味的物质 现代含义: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 现实意义:名称沿用 芳香烃:分子中含有一个或 多个苯环的烃 芳香族化合物 芳香烃 苯及苯的同系物 苯的同系物:苯分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 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及苯的同系物之间的关系(如图) 多苯代脂烃:苯环通过脂肪烃连在一起 联苯或多联苯:苯环之间通过碳碳单键直接相连 稠环芳烃:苯环之间通过共用苯环的若干环边而形成 —CH2— — 二苯甲烷(C13H12) 联苯(C12H10) 萘(C10H8) 蒽(C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