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能源消耗量影响因素分解及趋势分析
2012 年第 10 期(总第 40 卷 第 260 期) ■ 标 准 与 检 测
建 筑 节 能
No.10 in 2012 (Total No.260 ,Vol.40) STANDARD TESTING
doi :10.3969/j.issn.1673-7237.2012.10.017
我国能源消耗量影响因素分解及趋势分析
傅小里 1,2,3, 康侍民 1, 刘正广 2,3
(1.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 ;2.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 518049;3.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深圳 518055)
摘要: 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我国在 1997 年~2007 年的三次产业能耗增长进行研究,将 能耗增长因素分解为 4 个效
应:人口效应、经济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能源强度效应。 结果表明, 1997 年~2007 年我国能耗消费增长主要动因是经济
效应,占 116.68%,并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人口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影响较小。 产业能源强度的降低是减缓我国能源消耗总
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减缓趋势在增强,表明我 国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从 4 个因素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得出,在
保持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并且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消耗量; 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37(2012)10-0068-04
Factors Decomposi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FU Xiao-li 1,2,3, KANG Shi-min 1, LIU Zheng-guang 2,3
(1.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China;2.Shenzhe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Shenzhen 518049, China;
3.Laboratory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Applied Techn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55, China)
Abstract: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is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07. The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could be resolved into four effects: population effect, production effect, industrial structure ef -
fect and industria l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in China during 1997 and
2007 is production effect, which accounts for 116.68%, and it present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