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中药]养生文化与健康长寿
养生文化与健康长寿
----- 导引养生功之养生观
养生文化与健康长寿,从十五个方面来谈。它们是:养性、畅怀、制怒、莫愁、信寿、节欲、律生、衡食、足眠、忌烟、少酒、适动、导引、尽孝、酌补。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自古以来,不少“医家”、“仙家”、“道士”、“方士”都在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十分珍贵。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们却在梦寐以求的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他们或求助于金丹、或依靠于“仙药”,或相信于巫咒,其结果都以失望而告终,无一成功。
如: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他为了长生不老,不仅北筑长城,南修阿房,还派徐巿带着童男、童女数千名到茫茫的渤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是空手而归,到头来,他还是暴死征途,只活了49岁。
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登上了皇位,在历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更是急于求成,轻信金丹的效用,服后水银中毒,消化器官腐烂,终年53岁。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大多服用过“仙丹”,但得到的结果,都是事与愿违,长生不成,反而短命。
据有关专家的统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能查出有生卒年月的皇帝共有209位,而这些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39.3岁。
这些帝王将相,吃有山珍海味,穿有绫罗绸缎,住有亭台楼阁,为什么偏偏短命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违背了科学原理,陷入玄学迷信的结果。
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人要想健康长寿,只有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相信科学才是正道。
那么,什么是长寿科学呢?怎样做才能健康长寿呢?这是一个大课题,它包括先天的遗传基因因素、包括后天的养生问题、包括环境、空气、水源、饮食物的保护和管理等等许多问题。然而,在这些因素中,我认为,“后天的养生”在能否长寿的问题上起着主导作用。
一、养 性
欲养生,首重养性。什么是养性?简单地说,养性就是精神锻炼,或者叫精神修养。中医把养性看作是养生的核心,强调“长寿原有术,养性是根本”。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说:“积精全神是养生大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等等,都是讲的安静和谐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少生病、不生病,不求寿而自延。
反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波动之中,欲求寿则不达。这种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不少。比如,有些人本来没有病,可是由于他整日怀疑、担心、忧虑自己有病,结果却真的有了病。有些人确实有病,但不以为然,满不在乎,无忧无虑,泰然处之,犹如打仗一般,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结果却有病而自愈。
这样一篇报道:在某医院里,同时住进两位病人,一位是肺癌患者,一位是肺结核患者。由于医务人员工作上的疏忽大意,把二人的病历搞颠倒了。肺结核患者听说自己得了癌症,悲痛万分,思想包袱过重,结果疾病越来越重,不久就去世了,而那位肺癌患者,听说自己不是癌症,心情舒畅,精神乐观,其结果癌症有了明显好转,长期处在带癌生存之中。
再如:著名德国诗人、政治家海涅,病后卧息在“被褥的坟墓”中,手足不能动,眼睛半瞎。可他活下去的欲望之光,熠熠不灭,竟又多活了8年之久,并写出了誉满天下的诗篇。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不同的情绪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结果。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有50%至80%的疾病与精神异常有关,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发作、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头痛、失眠、癌症等,无不与情绪异常密切相关。难怪有的医学家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因此,我们必须把养性(即精神锻炼)看得和肌体锻炼同等重要,甚至比肌体锻炼更重要。
那么,怎么养性呢?
欲养性,首重修德,修德是根本。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消除来自心灵与外界的重重干扰,为自己创造一个宁静的内外和谐环境的有效方法,是精神乐观、有益健康的保证。正如中医所说: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首重修德;正如武术谚语所载:武技与武德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但以德为先。也正如历史所鉴: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功以尚仁。
所以,古今善养生者,无不善于养德。他们时时效法天地,只知奉献,从不索取,毫无私心杂念,把“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视为养生的至尚规范。这种例子在史书上俯拾可见。
如伟大先哲老子在谈到“道”的原则时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什么意思?慈者,爱也,怜爱也;俭者,节省也,简约也;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这与《道德经》八章中说的“上善若水”义同。意思是说,最善良之人的品格应向水那样。我们知道,水最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又一直是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方。可以看出,老子这三宝,实际上在告诫人们,欲养生,精神上的修养重于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