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镟玩具之乡的生活方式田野调查报告
《木镟玩具之乡的生活方式》
山东郯城民艺民俗村庄调研
@李墨纯
有“木镟玩具之乡”美称的樊埝村座落在临沂郯城港上镇的沂河东岸,它既有着沂蒙大地上所有村庄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送书子送日子送催妆寡妇改嫁活习俗饮食樊埝村居民习惯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穷人多以高梁、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的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的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农民只喝白开水或生水。
饰1概况 古时此地只有殊富地主才能穿上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丁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帽 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3鞋袜 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发型 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住房旧时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间,有的5间堂屋两头是挂耳,座北朝南为上房,成为“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做仓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门楼或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盖。四面院墙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土木结构,为木石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围多是石头干叉墙,一推就倒,故有“干叉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篱笆门。日子贫困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团瓢”,仅能遮风避雨,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柱,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拦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用具家具 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杌、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 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锅,鏊子、勺子为铁质,瓢用葫芦开成,碗、盆、壶、罐多是黑陶。新中国建立以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 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30年代开始用煤油罩灯。
娱乐用具 旧时境内文化落后,只有大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
生产习俗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主,崇尚勤劳细作,勤俭持家之风。历来以“人生天地间,庄户最为先”为信条,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之说。对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传。
旧时,农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春节过后,便“开冻先出粪,备好镢和锨”,开始劳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开始,忙于倒粪、送粪,备足土肥,为一年丰收打下基础。素有“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和“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接着整地,适时下种,即“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随后便是以锄草、灭虫为主的田间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夏天因多风雨冰雹,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场”。麦收后抢下种,争日争时,俗话说:“五月田,早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