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介绍-湘潭大学化学学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家介绍-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家介绍 傅依备,1929年4月4日生,放射化学家。196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核化工专业,获副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963年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至今。先后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为院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教授。 半个世纪以来,傅依备一直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在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期间,该所在国防科技、高技术研究和民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被四川省评为先进单位,傅依备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和原核工业部的劳动模范。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9年4月,傅依备出生在湖南岳阳县新墙镇先锋村岭上傅一户农民家里,作为村里小孩的“娃娃头”,傅依备总是能组织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各种游戏,展示出自己的各种才能,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有机会上学。1939年9月,长沙会战拉开序幕,战乱之中,渴望读书的傅依备辗转流浪至南岳难童教养院、衡阳儿童教养院、重庆儿童教养院,逃难中经历了生离死别和疾病困扰,但也对他人生的改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磨练了他的意志力,增加了他的生活阅历,打开了眼界,让他走到了另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傅依备考取了国立第九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校专科部的化工专业。毕业时,傅依备被分配到长春综合研究所从事黏土应用的研究。一年后,傅依备又在组织的动员下参加留苏考试,成为全所唯一考取留苏的人员。1955年,傅依备告别新婚的妻子,相继到列宁格勒大学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学习金属腐蚀专业和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专业。两位异国导师的教导让傅依备终身受益,最终,他以“汞阴极法分离放射性同位素”为题,获得副博士学位,从此与核技术结下了毕生之缘。 傅依备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莫过于直接参与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傅依备在国外学的原子核物理专业,当时来看在国内是很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所以1960年回国的傅依备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和讲授了当时最重要的一门功课——《核燃料后处理》。正当傅依备工作如鱼得水,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1963年春节前夕,傅依备接到了调到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工作的通知。知道可以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后,年轻的傅依备心情非常激动,心向往之,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的岗位上。 进入新的岗位,也让傅依备踏上了一条隐姓埋名、神秘的,长达半个世纪默默奉献的科学探索之路。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加钋-铍中子源的研制,在我国当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提取十几居里的钋-210是一项艰巨、危险、技术难度大的工作。他们夜以继日,战酷暑严寒,终于建立了居里级钋-210的生产工艺,在中国第一次生产出居里级钋-210放射性同位素,并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后来被广泛用于核物理实验研究,这项开创性的成就获得了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集体奖。 钋-铍中子源的研制让领衔的傅依备锋芒初显,在这个过程中,傅依备又被委以重任,即配合部13局(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二院)承担青海221厂(即221基地)717工号的工艺设计。环境的恶劣,工作的劳累,让傅依备落下了终身的腿疾,然而在祖国的召唤下,1964年11月,傅依备拖着一瘸一拐的病腿踏上了去青海的火车,那里,第一次核试验的核爆样品在等待着他们,他犹如战士上前线一般去意决绝、义无反顾。 傅依备小组没有满足于初次的成功,在傅依备的领导策划下,组建了气体分析组,专门从事放化样品的基础研究,探索地下核试验气体放化分析方法,以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速报威力方法。得益于傅依备领导下开展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基础,从1978年10月核试验开始,气体取样技术迅速完善,加上气体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和放射性活度测量技术快速地更新改进,使后来历次竖井和平洞试验有了一个快速、安全、简易的取样方法。 1979年4月,傅依备担任国防科委核试验放化分析专业组组长,他高瞻远瞩,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思考怎样提高放射化学分析技术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理论设计部门的要求。在他的带领下,放化分析专业组在研究提高放化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组织测试技术和数据对比以及培养年轻人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傅依备遵照上级统一部署和安排,告别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后,又来到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筹建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简称“二所”)。为了切断自己的“后路”,傅依备将在北京工作的爱人和孩子也接来了,丝毫未考虑孩子以后的前途和出路。 在这里,傅依备经历了“文革”,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接受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