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对清代剧作家李芳桂的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承
谈谈对清代剧作家李芳桂的
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承
段国超(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陕西渭南 714000)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是我们陕西,特别是我们秦东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就渭南和陕西来说,对李芳桂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全国来说,似乎还没有被人们真正发现。借纪念这位剧作家逝世200周年的机会,我吁请大家:我们现在应该特别重视并切实加强对这位剧作家的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承。
(一)
李芳桂(1748-1810),名鹏,字林一,号秋岩,又号鹫峰,陕西渭南临渭区人。他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戏艺术宗匠(因皮影戏诞生于北宋,与皮影戏相伴的剧种不独是碗碗腔,所以此处称碗碗腔皮影戏)。他原籍华州大张(今华县赤水大张村),后迁籍渭邑北乡小钟寨(今临渭区吝店镇李十三村)。因他是出生在李十三村的名人,后人以地而名,直呼他为“李十三”。他十九岁县试考中秀才,后在离家不远的胡家、吴章两村开馆训蒙。39岁乡试中举,后除赴洋县任儒学训导一年外,继在家乡附近的板桥常家、屯里董家设帐授徒。至1810年秋,他63岁病逝,一生共写有碗碗腔皮影戏《春秋配》、《白玉钿》、《香莲配》、《紫霞宫》、《如意簪》、《玉燕钗》、《火焰驹》、《万福莲》等8部,外加两部折子戏《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统称“十大本”(此处从高泽等著《李十三评传》所说为据)。他的这些碗碗腔皮影戏剧作每一写出,即被当时大荔、华县、华阴、渭南(今临渭区)碗碗腔皮影戏班社热演。辄由大荔、华县、华阴、渭南(今临渭区)传播到临潼、蒲城、白水、澄县,以及陕南安康、洋县、商洛和山西孝义、新绛、曲沃,甚至海外。现印度尼西亚华人区有种名哇影的皮影戏,据说就是当时陕西渭南人海外经商或侨居海外带去的,其唱腔说不定就是碗碗腔。当时的碗碗腔因演皮影需要油灯碗而得名,它所产生的时代与李芳桂所处时代基本相同。当时的碗碗腔又名时腔,是种刚刚诞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地方小戏,是应当时同(州)、朝(邑)一带皮影戏的演出需要而产生的。它虽吸取了临近华州迷胡、郃阳线戏的一些现成的地方曲调,但既未固型更未成套,如有好戏可唱,它可以存在并得以发展;如没有好戏可唱,它就会很快枯萎消亡。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出现后,优秀剧目较为丰富,处于稚弱状态的碗碗腔皮影戏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霖,得到迅猛发展。从此碗碗腔皮影戏唱腔变得行当齐全,一跃而成为在艺术上相当成熟的一个地方剧种。据传,就因为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剧作迅速传播,且已流传到北京,曾引起清宫统治者不安。清宫统治者曾对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创作情况进行调查,并在李芳桂死后,对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的传播和演出进行封杀。但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一度出现燎原之势,终未封杀得了,在渭、华、同、朝、澄、蒲一带,还出现了不同的演出流派,如“渭北派”、“渭华派”等。这使我们联想到,起源于元末昆山的昆剧盛极一时,到清代中叶以后,因好的剧目渐趋贫乏,走向衰落,到清代末叶已奄奄一息。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黄源、陈静等人改编的昆曲《十五贯》一出现,使昆曲大显生机。周恩来总理对剧团全体演职人员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对于碗碗腔皮影戏来说,是否也起到了这种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也“救活了一个剧种”,至少是振兴了一个剧种。
(二)
那么,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十大本”为什么会有这种力量,而且能起到这种作用呢?这与它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有关。
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有着丰富的人民性。“人民性”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的,我未及查证,但周恩来总理讲到过。1956年4月,他就说过“《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2]所谓“人民性”,系指作家、剧作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其作品有时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再说具体些,也即作品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广大读者对其作品思想内容的认同性和可接受性。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在他的“前七大本里,写了11次盗杀和谋杀,6次内乱战祸和5次属于侠义的惩恶除奸,作者通过这些血淋淋的事件,以及被纠葛在这些事件中不能超脱的人物命运,剥掉了人称‘乾隆盛世’的光华外衣”。[3]甚至还能在晚年作品中毫不隐晦地展露作者这样的思想:“反对清王朝利用佛教愚弄人民,反对清王朝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就像两把犀利的匕首,投向清朝政府。”[4]这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剧作的人民性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是无须赘述的。这里我要特别说到,李芳桂的大部分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其内容基本上是描写才子佳人的,也即描写男女婚姻爱情的。前面所说的哪些内容在李芳桂的“前七大本”里有,在李芳桂的晚年作品中也有,也都基本上融汇在这些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之中。如《玉燕钗》中岳俊和邹眉娘、李倩倩的婚姻,《春秋配》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