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 第一部分(必考题共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即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说法不正确;D说法与材料无关。 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旁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3.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买油条者油中参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等,A不正确;B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获得“脏利”多的人的惩罚;D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而不是商人自身观念的体现,D不正确。 点睛: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历代都强调加强对商业的控制,其控制措施一方面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一些措施也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加以重视。 4. 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A. 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 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答案】D 【解析】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权之上不容挑战的结论,D正确;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B不正确;“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D错误。 5. 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A. 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 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 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 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旗人和汉人充任地方督抚的比例,没有体现汉人地位高于旗人,A不正确;表中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有所下降,武昌起义后汉人督抚比重又有所上升,由此可以得出,动乱时期清政府更重视对汉人的任用,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督抚是否属于改革派的信息,C不正确;D说法本身不正确。 点睛:清军入关,汉族官员和地主的地位较为低下,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此清政府被迫起用汉族官员,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均是在该时期崛起的汉族官员,使得汉族官员的地位有所上升。 6. 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194所,民国十三年1548所,民国十四年1666所,民国十五年1695所。职业教育在当时 A. 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B. 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 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为1921——1936年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B符合题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