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论文--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并发症分析及预防.doc

医学毕业论文--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并发症分析及预防.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毕业论文--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安置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 对21例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13例导管内血栓形成,7例局部渗血,6例感染,3例导管移动。结论 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加强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深静脉留置导管 并发症 护理 对于需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来说,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透的基本保证,临床上往往采用动静脉直穿、内瘘造瘘术等方法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但部分病人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动静脉直接穿刺,或多次造瘘术失败而无法用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且又因多种原因不能接受腹膜透析治疗。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应用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因其对血管损伤小、柔韧性好,能长期保留,为患者提供了充分的长期血液通路。然而,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症的预防是关键。本文对我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21例病人施行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术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行深静脉双腔导管置管术2l例,共进行血液透析282例次,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2岁至76岁,平均50.6岁。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5例、因各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急性肾衰1例。21例病人中,有17例只接受1次置管,有4例接受2次置管。每只双腔管留置时间为3~113天,平均留置47.87天。因适应症解除而拔管者6例,因内瘘术成功建立后拔管者12例,自拔管者1例,有2例靠此通路血透直至接受肾移植。 1.2 穿刺部位及方法 4例经颈内静脉穿刺、17例经股静脉穿刺。材料选用美国ARROW公司原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局麻下进行,病人取平卧位,暴露手术部位,消毒后先试穿,见暗红色回血后在进针部位作一皮肤小切口,持穿刺针以30°~50°角进针,保持轻度负压,见暗红色回血后固定穿刺针,迅速送入导丝,沿导丝送入扩张导管,最后沿导丝送入双腔管,用缝针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 1.3 并发症发生情况 2 并发症原因分析 2.1 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 为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可造成导管内回抽不出血液,重者经溶栓治疗仍无效时必须拔管,股静脉置管者发生率较高。与肝素液封管方法不当,未保证正压封管,肝素液配制浓度不当,以及封管时间间隔较长等因素有关。 2.2 局部渗血 占2.48%。可造成病人局部疼痛或不适,如导管周围大量出血,提示导管可能从血管内滑出或局部有血肿形成。与手术后或每次透析后全身肝素化易造成出血、病人过度伸屈术侧肢体、或病人无意间过度牵拉有关。 2.3 感染 占2.13%。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伴穿刺部位有压痛。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以及穿刺部位有关,股静脉置管者较颈静脉置管者更易被感染。本组6例发生感染,均为经股静脉置管者。 2.4 导管移动或滑出 占1.06%。主要发生在经股静脉穿刺置管者,因行走、翻身、入厕等动作,造成导管移动或滑出,常伴有局部渗血,甚至血肿形成。 3 预防与护理对策 3.1 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的护理 安置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病人,在每次透析结束后应正确肝素封管。封管前用生理盐水将双腔导管冲洗至无血,根据留置导管容量准确抽取肝素原液注入留置导管内并缓慢推入,避免浓肝素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有效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堵管发生。对透析时间间隔较长的病人,应每周1—2次重新封管,坚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如为动脉端导管内血栓形成,不能抽出血液或回血阻力很大,则应行溶栓治疗,方法为将5—15万单位尿激酶溶解于3—5ml生理盐水中,注入动脉导管内,保留15—20分钟,回抽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可重复进行。本组病人有13例次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其中有5例次为动脉端导管内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除l例仍未通畅并给予拔管外,其余恢复通畅。 3.2 局部渗血的护理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如病人诉局部疼痛或不适,应及时检查导管情况,特别是手术后和每次透析后,因全身肝素化易造成出血,如局部渗血量大,可能提示导管有移动或滑出,应在无菌操作下给予重新固定和处理,或给予重新置管等。本组病人7例次中,有1例次给予拔管处理后重新置管,其余6例均在无菌操作下给予重新固定和处理,未再继续出血。 3.3 感染的护理 预防的关键是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透析前后均应用0.5%碘伏常规消毒周围皮肤,并用无菌敷料妥善保护,对透析间隔时间较长的病人,应每周2-3次更换置管处敷料,并消毒周围皮肤。做好会阴部清洁,如发现敷料被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