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VIP

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10月 命题人:邓岚 审题人:罗春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契约 凄迷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B.笨拙 茁壮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C.太尉 熨斗 蔚为大观 多方慰勉 D.惆怅 绸缎 未雨绸缪 稠人广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切磋 食不果腹 慌乱 兵荒马乱 B.寒喧 立竿见影 抱怨 以德报怨 C.磨炼 门可罗鹊 怡然 毅然决然 D.针灸 心悦臣服 相亲 文人相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果经营者对稽查人员给予的处罚不服,可以在限定的日期内向有关部门提出_______。 ②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_______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的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吵作。 ③在评价标准上,_______要看数字,___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A.申辩 侵蚀 但/又 B.申诉 侵袭 但/而 C.申诉 侵蚀 既/又 D.申辩 侵袭 既/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的发言,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听来听去,始终叫人不可理喻。 B.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的顾客。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D.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B. 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或能否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怎样。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