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液晶显示系统设计 电子与计算机专业.doc

车载液晶显示系统设计 电子与计算机专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车载液晶显示系统设计 电子与计算机专业

第1章 概述 1.1液晶概论 1.1.1液晶发展史 液晶最早是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于1888年发现的,他在测定有机物的熔点时,发现某些有机物(胆甾醇的苯甲酸脂和醋酸脂)熔化后会经历一个不透明的呈白色浑浊液体状态,并发出多彩而美丽的珍珠光泽,只有继续加热到某一温度才会变成透明清亮的液体。第二年,德国物理学家莱曼(O.Lehmann)使用他亲自设计,在当时作为最新式的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对这些脂类化合物进行了观察。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液体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于是莱曼将其命名为“液态晶体”,这就是“液晶”名称的由来。 液晶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式为向列液晶,分子形状为细长棒形,长宽约1nm~10nm,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因此在电源ON/OFF下会产生明暗的区别,依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液晶分子形状子构造 1963年,RCA公司的威利阿姆斯发现了用电刺激液晶时,其透光方式会改变。5年后,同一公司的哈伊卢马以亚小组,发明了应用此性质的显示装置。这就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开端。而当初,液晶作为显示屏的材料来说,是很不稳定的。因此作为商业利用,尚存在着问题。然而,1973年,格雷教授(英国哈尔大学)发现了稳定的液晶材料(联苯系)。1976年,由SHARP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将其应用于计算器(EL-8025)的显示屏中,此材料目前已成为LCD材料的基础。 1.1.2液晶显示原理 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在电源关开之间产生明暗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在两片玻璃基板上装有配向膜,所以液晶会沿着沟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膜沟槽偏离90度,所以液晶分子成为扭转型,当玻璃基板没有加入电场时,光线透过偏光板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跟着液晶做90度扭转,通过下方偏光板,液晶面板显示白色(如下图左);当玻璃基板加入电场时,液晶分子产生配列变化,光线通过液晶分子空隙维持原方向,被下方偏光板遮蔽,光线被吸收无法透出,液晶面板显示黑色(如下图右)。液晶显示器便是根据此电压有无,使面板达到显示效果。 图1-1???液晶显示原理图?? 1.1.3 液晶显示器的特点 液晶(Liquid Crystal)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是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如果把它加热会呈现透明的液体状态,把它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①低压微功耗;②平板型结构;③被动显示型(无眩光,不刺激人眼,不会引起眼睛疲劳);④显示信息量大(因为像素可以做得很小);⑤易于彩色化(在色谱上可以非常准确的复现);⑥无电磁辐射(对人体安全,利于信息保密);⑦长寿命(这种器件几乎没有什么劣化问题,因此寿命极长,但是液晶背光寿命有限,不过背光部分可以更换)。1.1.4车载液晶显示器的优点 因为液晶显示器的优越性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大尺寸方向液晶显示器正在挑战CRT的霸主地位,而在小尺寸方面的应用,液晶显示器将继续保持它的霸主地位。在车栽仪表盘等应用方面,以前主要使用LED数码管,目前,液晶显示器正在逐渐的代替LED。与LED相比液晶显示器主要有以下优点: 功耗小。 显示稳定。 便于集成。 显示内容丰富。 体积小. 界面友善 1.2 SMT 技术及电路板概论 1.2.1 SMT技术简介 SMT英文全称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既表面贴装技术。是新一代电子组装技术,他将传统电子器件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是一种高密度组装技术。它主要要表面贴装元件和表面贴装电路板支撑。表面组装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电子组装手段,实际上它是混合集成电路的衍生和发展,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表面组装技术最初始于将扁平封装器件直接焊接在基板表面的工艺上。随之电子器件的发展和不断改进,电路的组装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例如有源电器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无源电器也经历了有小型化到微型化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的表面组装技术则经历了由手工联装,半自动化插装自动插装直至表面组装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电子元件的不断缩小促进了组装技术的发展而组装密度提高的同时又对元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1970-1975年,这一阶段主要目标是微小型化,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