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docVIP

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doc

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汉语言文学 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 张 玺 摘 要: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是近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一部力作,对后世的《世说新语》研究影响深远。他侧重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注疏,以发掘《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本文主要从训解文字和考证史实两个方面对《笺疏》进行研究,考察其独特之处,以期展现余嘉锡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史实 余嘉锡,字季豫,别署狷翁,湖南常德人。一八八三年生,一九五五年卒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史学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加乡试,高中举人,其后被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民国时期,曾任北京各大学教席,教授目录学、古籍校读法等课程,后长期执教于辅仁大学,担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主任、文学院院长。1948年凭借《四库提要辩证》,当选为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四库提要辩证》被称为是“中国目录学史上一空前巨构”[1]。 《世说新语笺疏》是其另一部力著,是近代研究《世说新语》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的创作始于一九三七年,直至作者去世的前两年,一九五三年。历经十七年之久,这“十余年间,几乎有一半时日用在这部《笺疏》上了。惟平生写作,向无片楮笺记,全凭记忆,随笔而下,自谓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2] 《笺疏》以考证史实为重点,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方面增补原书之不备,阐明刘孝标注中简略隐晦之处;另一方面则对记载不实之处加以驳正。同时,还汇集了众多名家的评注,“笔录李慈铭的校注、程炎震的笺证、李祥的笺释以及近人谈到的有关《世说》的解释”[3],在此基础上或发展前人的观点,或是提出新的见解。总之,余嘉锡运用各种方法来考案史实,意图还原魏晋士人的言行、思想以及社会风俗、习尚。这种侧重从历史角度笺疏《世说新语》,通过考证辨别虚实,努力发掘其史料价值的研究方式,正是《笺疏》的独特之处所在。以下通过训解文字和考订史实两部分,来考察此特色。 一、训解文字,探寻真实 训解文字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是作为传统注疏的内容之一,作者往往藉此来解读原文,考察晋人的用语习惯,甚至在字里行间中探寻历史真相。 如《言语篇》“陆机诣王武子”条,陆机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4]其中“千里”“未下”二词,历来为人所争论。余嘉锡通过辩驳他人的观点,来逐步辨析词义、疏解原文。他首先借用黄朝英的观点来否定了历史上普遍的两种说法:一是“千里”和“末下”均为地名,一是说“千里”用来形容地广。黄朝英认为前者与句意不符,是为妄说;后者也不正确,因为原文“千里”是用来修饰莼菜的,而不是莼羹。他认为“千里”指吴郡与洛阳相隔的距离,吴中莼羹自然可与羊酪相匹敌,但地方遥远不能保证其原有的极致美味,所以说是未下盐豉的莼羹。意思是莼羹更美味。 但余嘉锡并不同意黄朝英对“千里”的解释,尽管黄氏的句意理解正确,余氏认为“千里”应为地名。他先列举了严有翼和王楙的观点,严氏认为“千里”是湖名,王氏认为“千里莼”是固定词。余嘉锡先追溯了“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一句的出处——《郭子》,原句是“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世说》此句引自《郭子》,因嫌其语意不明,所以增加数字以明其意。余氏认为“六朝、唐人均以千里莼为一物”,杜甫诗中以“岷下”对“千里”,可证明“千里”为地名。那么千里究竟是何地呢,一说是在溧阳县,一说是在华亭,但究竟是何地,史料并未明确记载,已无从考证了。其后,他又从《齐民要术》《食经》所记载的莼羹的做法,推知一般莼羹是需盐豉的,如此便可理解陆机的言外之意——“莼味尤在酪上”。他不仅考证“千里”之意,诠释了陆机的言外之意,而且又探讨了此条被误读的原因。宋刻本把“未下”误刻为“末下”,于是异说纷起,后人又把“末下”称为“秣陵”,一字数变,穿凿附会,也就离本意渐行渐远了。最后在结尾引用了徐树丕的观点,以作总结。 不仅如此,余嘉锡往往从看似平常的词语入手,旁征博引,以小见大,或探寻词义的演变,或管窥魏晋的社会生活风貌。 《雅量篇》第十八条,“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5]。余嘉锡考察了其中“伧”字的复杂涵义:其一,不分地域使用时,意指粗俗;其二,孙权建都武昌,吴人自名上国而鄙视楚国,骂楚人为伧;其三,汉末至东晋南渡以来,居住吴地的中原旧族称后来南渡之士为伧;其四,中原人与楚人杂处于江、淮之间,被称为杂楚,吴人又称其为“伧楚”,为区别九江、豫章的楚人则称其为“傒”,而对于荆州之楚人,不在有所指目。“伧”字的使用范围,从笼统地不分地域,缩小到吴人鄙薄楚人所称,又转为过江之初吴地大族称呼南渡士人之语,而由于南方地域的不同,又细分为“伧楚”“傒”等。排外的民族心理尽显在晋人口语之中,被历史的波浪冲刷,沉寂于史料,期待着重见天日。而余嘉锡作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