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的那些职场趣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盘点的那些职场趣事

盘点60年的那些职场趣事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60年来,与我们每天都息息相关的工作场所又有怎样的演变和革新?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高薪是多少,那时高薪的奢侈生活是怎样的?上世纪60年代的大会小会都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时候流行起“office”的叫法?又是何时流行“职场”这个概念? 从“铁饭碗”到“跳槽”是怎样的转变?且听不同时代的职场中人,讲述60年职场趣事。 盘点60年职场趣事 上世纪50年代虾仁炒蛋的奢侈生活 原南市发电厂技工林奶奶 我1945年在上海结婚,1946年丈夫被派到东北阜新支援大东北建设。1949年我们国家主要的工业集中在东北。1945年抗战结束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的85%是东北地区创造的。直到1955年,我才随丈夫从东北回到上海。当时国家号召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到工厂工作,我作为家属就进入了丈夫所在的单位——南市发电厂工作。记得那时侯,车间墙上“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标语格外醒目。 那时儿子小没人带,我只能把他带到车间里面,让上班不忙的同事帮忙看着小孩子。小孩子很调皮,车间又很大,我常常在第一线上完一天班还要追着孩子满车间地跑,想想那段时间,女性同胞工作压力还真是不小!而我的工资在当时上海滩上比较高的,一个月有70元,和丈夫的加起来要近200元,绝对属于当时的高收入家庭。当时我们家一个礼拜可以吃三四顿鲜活的虾仁炒蛋、一两只童子鸡,可算是很奢侈的生活。 盘点60年职场趣事 上世纪60年代铁饭碗的沉闷年代 粮管所退休职工蒋阿姨 我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建筑分公司管财务,后来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紧缺,我就被单位安排去支援了粮管所,一直干到了退休。 我们那个年代做事,就两个字:认真。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新人,都要比如今实在不少。那时候单位里来一个新人,师傅总是尽心尽力地带好他的,不大会出现师傅不管徒弟的场面。那时候大家对于工作都是一个“铁饭碗”的观念,因为工资都一样,初中生毕业42元,高中生毕业47元。加上那个年代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紧,很少会有人想过“跳槽”、“创业”之类的念头,因为这都属于“不良思想”,单位里整天开思想教育会的目的就是压制这种“不良思想”的抬头和蔓延。 说到这个思想教育会——这是我自己给它起的名儿,也算是我们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了。只要中央召开了会议颁发了文件,那一场会肯定是逃不掉的。先是粮管局开会,再是粮管所开会,接着所里的小组开会,大家都要各抒己见表达思想,一场会没有一个半小时拿不下来。 这可难为了我这种住得远的职工了,别人住得近可以回去吃顿饭再来,我只能在外面买点糕点填饥,回到家里再吃一顿。后来小组的领导为了照顾家远的同事,就偷偷把会议时间提前半个小时,这在当时可是“不能说的秘密”。回想起过去工作的日子,稳定中带着沉闷。大家拿着一样的工钱,就想着捧好自己的“铁饭碗”,按自己的工资水平算好每天的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却没有想过改变。 盘点60年职场趣事 上世纪70年代1学徒工的工资17.84元 上海纺织厂 周女士 那个时候工作都是包分配的,组织指派去哪儿就得去哪儿干活。其实当时的我很想进技校读书,可是接到通知被分配到厂里,只能就此参加了工作。因为之前哥哥去当了兵,相当于为祖国效力,因此作为妹妹的我才能得到分配工作的机会,实际上还相当于受到优先待遇了。 刚进单位都是“三年萝卜干饭”,做学徒干累活,月工资统一是17.84元。苦干三年后,工资涨到36元,然后再要过个三五年才会轮到一次加工资。加工资还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只有表现好的人才能加。比如业绩在全厂前百,或者平时思想积极、要求个人进步等。一般工资能加3元了不起了,当时我加了6元,可真是天大的事了,平时不知道要比别人多干多少杂事和苦事。 那时候,三班是不停歇地倒,还有整整两个月不休息一天的,工作更是一边喊口号一边赶产量。以前我们下午3点的中班,大伙儿都是一点半就提前到单位了,先去接受思想教育,学习毛主席语录。那个年代的人,不管多累,大伙儿倒都是开开心心的,讲究的是效率,争取的是进步。 盘点60年职场趣事 上世纪70年代2赶上1977年的高考 咨询公司金先生 那是1974年,我中学毕业后留城工作。比起那些下乡知青来说,这要幸运得多,因为有着工人的身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传这样一句话——“工人老大哥,农民老二哥”,下乡的知识青年是农民,因此是“老二”。 当时,我在一家工厂里拜师学艺,是师傅门下的一名小电工,我记得工资最高的时候大约是20元出头,这在当时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师傅会把所有的技艺都传给我们,所有学徒也都思想纯朴,我们的工作氛围很融洽,那一直是我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曾是老大学生的师傅不仅教会了我很多技术知识,同时见我一直没有机会念大学,也考虑到电工的技术活需要理论做辅助,所以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