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吴卓浩:如何浅析数据来做用户体验设计.doc

创新工场吴卓浩:如何浅析数据来做用户体验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新工场吴卓浩:如何浅析数据来做用户体验设计

创新工场吴卓浩:首先我想从一个故事讲起,大家记不记得曾经当时是在08年,当时在硅谷闹得沸沸扬扬的有件事,就是有个Google的设计师,实际是Google当时的视觉设计负责人他离职了,离职之后,他在自己博客上面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Google,说Google这个公司只信数据,完全没有设计师的空间,完全没有设计师的自由。这件事情甚至被像纽约时报很多大媒体来转载,当时在整个美国设计界,尤其在硅谷都掀起轩然大波。这件事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首先我是很尊重我的这位同事,他最开始是Blogger设计总监,Blogger被Google收购之后,他加入Google,他离开Google之后,现在他是Twitter的设计总监,是一个非常有天赋,并且对设计非常有情跟执著的设计师,我非常非常赞赏他。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倒是觉得我应该是和Google站在一起的。 当时他在写攻击Google一篇文章当中,举了几个例子,尤其一个最典型的就是Google的搜索页面中间链接是蓝色,我不知道大家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选择一个链接的蓝色,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样处理。但是按照Google当时的做法,他一共试了约43种不同的蓝色,让在线的真实用户可以使用,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做的决定。他觉得这件事情太荒谬了,觉得应该直接由设计师挑选一个最能够代表设计品位的蓝色。但其实大家想一下,对于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虽然说设计师可以挑选一个很有设计品位的蓝色,但是他怎么知道用户是使用什么样的电脑显示器,使用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在什么样的比如说光线暗还是光线亮,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他的显示器年头是新的还是用了很多年的,所以其实设计师或者说产品的开发者这一关,你是没有办法知道用户所处的真实环境。所以那种精英制的设计或者说开发者来替用户做决定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的。在这个例子当中,Google通过他自己很工程化的一种实验方法来做的决定。我把它看作是什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用户的群体性选择。一定不会说绝大部分用户使用下来发现这一种蓝色表现就是最好的,一定不会是没有原因的,这种其实就是所有的使用用户在他们所使用的环境下所做的一种群体性选择。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和数据这两件事情其实真的可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场战争。全看咱们怎么去用它。 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通常是指什么?通常是指你取一定的样本量,不会太多,不会说是成千上万的,但是又不是像一两个所谓的专家数据,通常会是几十个量级,得到一些你对这个产品的想法的验证,从而帮助你尽可能及早弄清楚你产品的方向。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当大家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想问一下大家是看在哪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可能会有的朋友说,我看到他这个头发颜色很漂亮,身上有很漂亮的纹身,嘴笑得很开心,可能会有朋友这么说。但事实上如果咱们用专门的仪器来跟踪一下大家的视线,你会发现这是真实的情况。实际上是有一些工具能够帮助大家把用户他自己不愿意表达,或者没有办法表达清楚的事情,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个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定性研究的或者说定性数据分析起到的作用。当然这个定性研究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像观察法,咱们去找到这个目标用户,跟踪他一天的行为或者说他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来看一看他是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生活的。而不是说你听这个用户说,我一天会用你的产品十多次,但你实际跑去看的话,发现他其实一次都没用,或者说十多次只是打开看一下并没有真正使用。然后也包括像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等等,这些都算是比较经典的定性研究,或者说获取定性数据的方法。像这个例子叫视觉追踪这样的方法,在做定性研究的时候其实我所经常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大家会觉得,有的人会觉得定性研究因为它的样本量很小,一共才那么十几个人,它究竟靠谱吗?是不是其实做了跟没做其实没什么两样,因为你样本量这么小,其实它不能够代表最大量用户的真实情况,会有人有这样的看法。或者说另外一个极端是,有人会觉得要做研究,我们一定要很严谨,你十几个人的量可能不行,我必须要做到几百人,所以这样投入很大,时间、金钱投入都很大,我也没法做,干脆不做了。其实这里有一个经验数字。有一条曲线,横轴是代表测试用户的数量,就是你测试了多少用户,纵轴就是你发现用户遇到的问题或者说用户遇到的困难,发现新问题的数量,你会发现这个曲线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这个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而它真正变成平缓的是在哪里?大概十个人左右。这有个前提,你所找到的测试的这十个人或者这十几个人都正好是你的目标用户,你并没有找错人,不至于说明明是一个给白领用的产品,然后你去找了一个比如说刚刚从工地回来的农民工,或者明明是给一个孩子用的产品,然后你找了一个大人,这样肯定不行。如果你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目标用户来做你产品测试的话,通常来说当做到十个人左右的时候,其实你产品当中的主要问题

文档评论(0)

jcc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