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御史大夫职官的沿革精选
中国古代官职御史大夫的沿革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 吴从芳 指导老师 王孙嬴政 摘要 御史大夫,秦代官职,秦汉时期是御史大夫制度确立初创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和政治皇权的变化更替,御史大夫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初期执掌国君秘书职责,到作为国王耳目演变成监察、执法的最高行政长官。到明代御史大夫之名遂消亡,但是御史的监察权利已经非常独立,地位权利达到登峰。关键词 中国古代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从三品“御史大夫,秦官, 位上卿,银印、青绶, 掌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代表/view/20013.htm \t _blank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view/28291.htm \t _blank御史大夫与/view/27636.htm \t _blank丞相、/view/28321.htm \t _blank太尉合称/view/39234.htm \t _blank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view/31542.htm \t _blank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view/28291.htm \t _blank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view/57301.htm \t _blank御史中丞。成帝/view/628353.htm \t _blank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view/39234.htm \t _blank三公,改大夫为/view/49152.htm \t _blank大司空。东汉又改为/view/57877.htm \t _blank司空。/view/49152.htm \t _blank大司空(司空)不在/view/57310.htm \t _blank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view/28291.htm \t _blank御史大夫。唐复置,御史中丞由原来的内宫近官,变为外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view/49315.htm \t _blank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一 战国及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战国时期有御史,为国君的秘书,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由于御史经常从事这些职责,便成了国君的耳目,工作和职责带有监察性质。文献多日:“献书于大王御史。”秦、赵会于混池,也命御史书事。淳于宪亦说:“御史在后,执法在旁。”由此可见,这时的御史多掌记事的职务。《周礼·春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家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周礼》上面所说御史与之后朝代御史不同,但是掌王宫纠禁,就是内宫近官,是御史大夫之雏形。秦代,始置御史大夫,一方面具有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另一方面为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如“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 “秦里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从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在秦代为丞相的辅助,故贰于垂相的御史大夫其实就是副相,如是丞相出缺,即以御史大夫升迁。杜佑因此便说:“此皆为三公,非今御史大夫也。” 西汉时沿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历代职官表》亦说:“秦汉御史大夫史称其掌副承相,故汉时名为两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但御史大夫仍偏重于执法和纠察。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这与两晋隋唐元明清御史大夫之职不尽相同。汉代“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垂相。有两垂,秩千石。一日中垂,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奋部御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助案章。”汉代的御史大夫与秦代相同仍是三公之一,与太尉、丞相合称三公。“为三公,职副丞相,承相缺则大夫迁”(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汉元帝时谷永上疏谓:御史大夫“内学本朝之风化,外佐勇相统理天下”《朱博传》也说:“御史大夫典正法度,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时的御史大夫虽不完全与后代的职责相同,但是它的职掌却在向典法度、监临百官转变,也可以说具备兼宪政之官之职务了。“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覆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覆为大司空。”分行宰相的职权,从此到东汉遂延续不变,由于大司空建制不在御史台。光武帝时,“宣秉拜御史中丞,诏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三官各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唐六典》御史台卷第十三)御史中丞代替御史大夫成为御史台的首脑人物。故《历代职官表》说:“自东汉省御史大夫,而以中丞为台率,始专纠察之任。其后历代或复置大夫,或但设中丞,规制各殊,要皆中丞之互名,盖即今都察院堂官之职矣。”《通典》“今御史大夫即汉以来御史中丞是也。后代或置大夫,皆中丞之互名,非汉旧大夫之任。”故从御史制度说,这一次变迁,不能不算是重要了。东汉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