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精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病害精品

发生与环境关系 早稻、中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稻瘿蚊发生严重的稻田,穗果病发生也严重,稻瘿蚊虫株与穗果病病株比率几乎是1∶1。稻瘿蚊与穗果病的发生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虫害与穗果病同时发生,我们在稻瘿蚊较严重的富宁1.3hm2的稻田中采到稻穗果病子实体17.5kg。? * 防治方法   穗果病的发病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落后和贫穷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很低,耕作粗放。农民收割水稻时稻桩留得很高(15~45cm),穗果病的子实体全留在稻桩上,翌年犁地时,稻桩连同病原菌都留在地里,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 * 防治方法 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病害爆发成灾。最好的防治措施首先是清除初侵染源,精耕细作,发病地及时处理掉稻桩;稻瘿蚊发生严重地区,应密切注意该病发生,及时防虫;更换感病稻种,提早播种、移栽、避过穗期阴雨的影响。 * * * ?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症状: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 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 * 水稻恶苗病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 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 * * 病 原 病原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 病 原 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上240~360×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2.5~4.5(μm)。 * 传播途径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致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花器发病,病菌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 发病条件 土温30~50℃时易发病. 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增施氮肥有利于病害发展。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 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检疫,严格禁止从病区调种。 (2)种子处理: 1%石灰水浸种: 15~20℃时浸3天, 25℃时浸种2天,水层高出种子10 ~15㎝。避免阳光直射。 40%拌种双可湿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剂100 ~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种50㎏. * 防治方法 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 ~ 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 ~ 18℃浸种3 ~ 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 ~ 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防效98%。 * 水稻橙叶病 水稻橙叶病国外最早发现于泰国,此后在菲律宾、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均有发生。我国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云南西双版纳稻区;1983年在福建和海南曾零星发生;1991年广东茂名市所属各县7000公顷晚稻突然暴发流行,1992年在茂名早晚稻约1.3万公顷继续发病,但由于防治措施得当,损失比91年大为减轻。 * 症 状     水稻苗期至成株均可感染。其症状特点是:病株基部叶片的叶尖先现黄化,继而向下或从叶缘向中脉扩展,终致全叶变橙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中上部叶片亦逐渐变黄,植株矮小,新根少,分蘖少,叶片短窄,直竖,病株叶片与茎交角增大而近乎平摆,这与黄矮病相似,但病株无恢复现象。苗期感病早枯死;分蘖后感病的亦往往枯死。少数不枯死的则表现抽穗迟,穗小扭曲,空粒多,千粒重下降,或呈包颈穗。 * * 病 原    水稻橙叶病由水稻橙叶病植原体,前称类菌原体。 * 发病规律   水稻橙叶病只能由电光叶蝉传毒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