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大学语文 第三讲 词汇和方言(上课).ppt

安徽大学 大学语文 第三讲 词汇和方言(上课).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大学 大学语文 第三讲 词汇和方言(上课)

现代汉语——词汇和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互补 词汇家族的新成员—新词语 关于汉语规范化的思考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说法的形成 普通话的三个要素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说法的形成 清末以来表示国家通用语,我国学者使用过多种名称, “国语”“普通话”“标准语”“共同语”“现代汉语(狭义)”,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称谓。不过其中用得最多并且得到政府认肯的,惟有“国语”和“普通话”。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将“国语”名称更换为“普通话”。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9次出现“普通话”一词。 1955年,我国以“普通话”正式命名现代全国通用语。(“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上决定的) ▼ “普通话”说法的形成 1902年出版的吴汝纶《东游丛录》里有这样一段话: “今年春,仆曾游萨摩,见学生之设立普通语研究会者,到处皆是。所谓普通语者,即东京语也,故现在萨摩人殆无不知晓东京语者。” 其中出现与“普通话”意思相同而说法略异的“普通语”一词,这大概是国人通过汉语文献对于“普通话”概念的首次接触。 ▼ “普通话”说法的形成 1904年,秋瑾在日本担任中国留学生演说练习会会长期间,为该会拟订《演说练习会简章》,第五条云: “中国语言各处不同,故演说者虽滔滔不绝,而听者竟充耳罔闻。会中当附属一普通语研究会,凡演说皆用普通语,研究此普通语,公举会中善于普通语者担任。” 其中多次出现“普通语”一词。 ▼ “普通话”说法的形成 1906年,朱文熊出版《江苏新字母》,书中将“普通语”改为“普通话”: “余学普通话(各省通行之话),虽不甚悉,然余学此时所发之音,及余所闻各省人之发音,此字母均能拼之,无不肖者。” 除了将“普通话”视为学术用语,还给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今天的“普通话”名称由来有自,根基不浅。 ▲ 有学者认为,1903年何凤华等人的一份呈文或可视为最早用例。呈文标题为“为恳祈宫保大人奏明颁行官话字母设普通国语学科以开民智而救大局事”,其中“国语”一词无疑是以当时已经成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共同语为对象。 文贵良(2009)指出,严复1902年3月发表的《与〈外交报〉主人书》,其中 “国语”二字当为最早用例。 1910年召开的清廷资政院会议,决定将“国语”作为国家通用语正式名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对前述做法给予了肯定。民国政府撤抵台湾后,很长时间一仍旧贯。 语音方面的特点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元音占优势 没有复辅音 ▲ 词汇方面特点 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单音节词占16.7%,双音节词占73.4%,三音节词占5.2%,四音节词占4.6%,五音节以上者占0.1%。 “勇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敏锐。” 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如“江河”、“山峰” 。 ▲ 语法方面特点 形态变化不丰富。 词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有语气词,量词十分丰富。 ▲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982年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意味着明确宣示: 国家支持语文现代化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 ▼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推普,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有利于社会交往 和国家的统一; 推普,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