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现了故都的秋悲凉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温和与浓烈 ), 稀饭之与馍馍(清淡与厚重 ), 鲈鱼之与大蟹(淡的对浓的), 黄犬之与骆驼(味浅对味深)。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练 笔 仿照下面这段话,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练 笔 模仿句式仿写: 北国之雪比起南国的雪来,正像是白酒之与红酒,米饭之与红薯,白鲸之与海蟹,白猫之与黑犬。 ? 东方之美比起西方的美来,正像是旗袍之与塔裙,豆浆之与奶油,腊肉之与牛扒,黄鹂之与天鹅 *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咏秋诗回顾 * *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 *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 *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可 见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 *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 * 郁达夫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 * * 郁达夫个人经历年表 1896—1945 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913—1922年,留学日本; 1921年,组织了“创造社”; 1923年,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0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8年,到新加坡任报社主编; 1945年,化名“赵廉”任日军翻译;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 *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 * 二、解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