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雷燮仁大戴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846雷燮仁大戴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46雷燮仁大戴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大戴禮記》通假辨識疏證三則 雷燮仁 王念孫為《經義述聞》作序時說:“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其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為病矣。”王引之《經義述聞》“經義假借”條也說:“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他們都強調了辨識疏證通假字的重要性。《大戴禮記》一書,因未列入“十三經”,重視程度不如《小戴禮記》。其本經和北周學者盧辯的注解,自唐宋以來不僅佚失泰半,就以所存留的三十九篇而言,也是“譌舛幾不可讀”。清代學者對這部書的校勘、注解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通說全書的,首推孔廣森的《大戴禮記補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他們已經指出不少通假之處。但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仍然留待段玉裁、王念孫等大家來解決。如《曾子立事》云“君子博學而孱守之”。《說文·孨部》:“孨,謹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已指出,“博學而孱守之”的“孱”,“正謂謹也”。又如《曾子疾病》之“貸乎如入鮑魚之次”的“貸”,《解詁》據《釋名》解“貸”為“貸騃”,不相量事之稱,牽強附會而不顧語法。王念孫據《廣雅》謂“貸”、“膩”、“戲”皆“膱”字之訛,“膱”即臭也,實為勝解。我在研讀《大戴禮記》時,也辨識出几處前人未曾指出的通假,有的還涉及對其他古書相關字句的理解,試為之疏證如下,懇請方家指正。 一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 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逸周書·官人》則作: 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設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 兩相比較,“知”與“智”、“藍”與“濫”乃同音假借,“淹”與“臨”、“寧”與“荒”則是義近換文。劉師培《周書補注》認為“設之以謀”以上似脫“考之以□,以觀其信”,並引《莊子·列御寇》引孔子述九徵云“卒然之間,以觀其知;急與之期,以觀其信”以“信”、“知”對言為證。王聘珍《解詁》則引《論語·子罕》“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為據,以為“挈之,以觀其知”與“示之難,以觀其勇”並言。合《大戴禮記》和《逸周書》兩書而觀之,劉師培之說似更可信。兩書皆有譌奪,劃橫線部分其原文當爲:“考之以□,以觀其信;挈(設)之以謀,以觀其知(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前有四“省”,後有四“觀”,再接以“觀其不”兩例,條理清晰而嚴密。 “挈(設)之以謀”比較難理解。單就字音來看,“挈”、“設”古音同屬月部。“挈”屬溪紐,喉音;“設”屬書紐,舌上音。“埶”通“設”,“埶”古音亦屬溪紐。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割摯馬免而西走”,《戰國策·趙策》作“割挈馬兔〈免〉而西走”,蔡偉先生認為“摯”當作“摰”,與“挈”同音假借。而銀雀山竹簡《六韜》“摯〈摰〉以事”,傳本《武韜·三疑篇》則作“設之以事”。是“摰”、“挈”、“設”音近通假,故《大戴禮記》作“挈”者,《逸周書》作“設”。 “挈”,王聘珍《解詁》引《釋名·釋姿容》:“挈,結也;結,束也,束持之也。”以束解“挈”。孔廣森《補注》則以“挈”通“絜”,訓度。釋“挈”、“絜”為束、為度,於古書故訓皆有徵。《周禮·夏官·序官》“挈壺氏”鄭玄注:“挈,讀如絜髪之絜。”孫詒讓《正義》:“鄭《大學》注云:絜,猶結也,挈也。是挈、絜、結聲義並通。”所謂“鄭《大學》注”即《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鄭玄注。“絜”有結、束之義,如《莊子·人間世》“絜之百圍”成玄英疏:“絜,約束也。”《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李善注引《莊子》司馬彪曰:“絜,匝也。”司馬彪所云“絜,匝也”應該是對應“絜之百圍”。《文選》李周翰注則云:“絜,圍也。”“匝”、“圍”義近。《史記·秦始皇本紀論贊》和《漢書·陳勝項籍傳贊》皆引用《過秦論》“度長絜大”句。裴骃《史記集解》云:“絜,絜束之絜。”《漢書》顏師古注則云:“絜,謂圍束之也。”《過秦論》“度長”與“絜大”並言。“絜”釋為度是極合適的。故朱熹《四書章句》將“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的“絜”徑釋為度。《大戴禮記》以“考之”與“絜之”對言,“絜”釋為度,也顯然比釋為束更貼切。 “絜”爲什麽有度義呢?《說文·髟部》“髻,絜髪也”段玉裁注:“絜,引申為圍束之稱。”《說文·系部》“絜”字段注又云:“絜,束之必圍之,故引申之圍度曰絜。”因圍束而引申出度義,有些牽強。如循此理,同樣表圍束義的“圍”、“匝”、“約”、“束”都應該引申出度義,但遍檢古書,“圍”、“匝”、“約”、“束”都沒有此義項,仔細閱讀《故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