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永琦200水土保持学系
指導教師:林信輝 學 生:翁書敏 學 號99年11月22日 植生工程暨生態環境系統研究室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大綱 簡報 泥岩土壤酸鹼度高,坋粒含量多,乾燥時堅硬,潮濕時軟化 ◎泥岩分佈 泥岩(Mudstone)又稱青灰岩,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分佈甚廣,涵蓋了嘉義縣、台南縣與高雄縣等地區。田永銘等(1994)提出台灣泥岩的分布主要有三處: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1)西南部泥岩地區:北自新營附近的龜重溪,南抵高雄壽山與旗楠公路附近之麓山丘陵;主要的地層包括:新化、關廟的六雙層;左鎮、南化、古亭及田寮等地區的古亭坑層,烏山頭水庫附近的二重溪、崁下寮、六重溪地層等。 (2)花東泥岩地區:分布於海岸山脈的南側及其西緣向北延展約七十公里,達花東縱谷安通溫泉附近。其中以位於台東市郊東北八公里之利吉村出露最為標準,稱為利吉層。 (3)恆春半島泥岩區:分布於恆春半島的西半部,從枋寮南延至墾丁國家公園,稱為墾丁層。 (1) (2) (3) * ◎泥岩地區氣候環境特性 顏富士等(1993)研究氣候環境對台灣西南部泥岩邊坡發育過程指出,當地氣候有以下幾點特點: 如台南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的降雨量為175㎜,而同期的蒸發量則為689㎜ 又加以夏溫高,蒸發量大(夏季日蒸發量高達9.1㎜),空氣中濕氣常呈現飽和狀態,亦產生雷雨。 尤其夏季六、七、八三個月,佔總降雨量80%以上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 ◎泥岩地區土壤性質 泥岩地區本身pH值高、交換性鈉(Na+)含量多,質地細、有機質少、N、P含量低、K含量高,故易引起分解作用。此外,泥岩乾燥時堅硬如石,表面呈魚鱗龜裂,且泥岩膠結不良,遇水迅速崩解,又因受過度壓密作用,當壓力消除或受雨水淋洗時,所造成裂隙常導致雨水向泥岩內部迅速滲入,因其特性導致泥岩地區常發生週期性崩塌問題。而裸露坡面,年平均沖刷深度高達7.5 公分,造成地被植物消失。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泥岩遇水之回脹崩解 泥岩溝狀沖蝕 泥岩乾燥之洋蔥狀剝落 * 呂錦明(1996)對竹類依其地下莖之發育形式及其型態來分類,較容易掌握其生活型,而其各類不同之材料取得、栽培方法與技術,也使其經營管理方式有所不同。 地下莖合軸叢生—刺竹 橫走莖側出單桿散生—桂竹 橫走莖側出合桿叢生—箭竹 走出莖合桿叢生—玉山矢竹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 高齊治(1998)依據野外調查指出刺竹叢根域範圍隨刺竹稈徑增大而呈指數增加,其胸高直徑與根域範圍關係式如下: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R = 178.937 D2.775 R:根域範圍(cm2) D:竹稈之最大胸高直徑(cm) *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根系對土壤的影響 根據Greenway(1987)之研究,植物根系與邊坡土壤之互動機制,可分為水文機制及力學機制等二方向。 從上述說明可見,植生對於坡地是有保障防止破壞的作用,但在陡坡地及山脊處,因樹木本身重量受地震力搖動,則可形成破壞力的加大。再則植生覆蓋促進了入滲,也加速風化深入岩層,對順向坡安定威脅變大,也增加了地震作用下的破壞範圍。故植生復舊是必需及經濟性可行的,可以加速邊坡恢復穩定性, (1)截留作用(Interception) 降雨經過植物吸收及蒸發損失而減少逕流量,又由於幹流延緩雨水到達地面時間,有利於增加入滲率、減少表面逕流。 (2)入滲作用(Infiltration) 根系與樹幹擴張分布增加地表粗糙度,提高土壤滲透率。 (3)蒸散作用(Transpiration) 一般降到地面上之雨量約有50~85%是經由地面蒸發及葉面蒸散而返回大氣中,能降低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水位,並減少孔隙水壓力,減輕土體自重。 * 1.水文機制: (1)根系加勁補強作用(Roots reinforcement) 增加土壤凝聚力,使土壤抗剪力增加。部份深根植物可將根部延伸到潛在滑動面下,因此對邊坡穩定有增強作用;部分淺根植物,其根系對土粒亦有相當之凝聚效果。 (2)根系錨定與拱壁作用(Arching resistance) 土壤於坡面之任意相鄰兩根林木間引起土壤拱壁作用而產生土壤拱阻抗力。此土拱可提供阻抗力以抵抗土拱後方持續下滑之土體。 (3)林木超荷重(Surcharge) 林木自重將增加坡面荷重,進而增加垂直及水平應力。於緩坡地林木的荷重有利於坡面安定,於陡坡林地則有不利影響。 (4)風的搖撼作用(Windthrowing) 風的搖撼作用在使風力動能傳遞至植生之根部,如此將增加土壤之受剪應力,降低邊坡之穩定性。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 2.力學機制: 流程圖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後續研究 資料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