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教案
19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桃花源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深入细致阅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3、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已没有太大问题。《桃花源记》语言晓畅易懂,没有必要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把文言文教得过于机械、过于模式化。因此,本课设计希望单纯地从一篇美文的角度欣赏作品的文学魅力,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桃花源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难点:培养学生深入细致阅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桃花源记》是一篇传世美文,自问世一千六百多年以来,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幻灯片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l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
l幻灯片2: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恪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
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为什么《桃花源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美,发现美,感受美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确定探究角度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交流互相启发,探究解读《桃花源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思考角度。
师生交流后确定探究的的角度有如下几方面:
从桃花源里如诗如画的美景探究从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探究从文章虚实相衬,亦真亦幻的浪漫写法探究
4、从文章质朴优美,洗练的语言风格探究
5、从文章深远的影响力探究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组选择感兴趣的角度探究,交流。
活动4【活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从桃花源里如诗如画的美景探究
(1)派两名同学美美的读文中写景的句子,读出画面感
(2)小组代表说一说景物描写好在哪里
参考的解读如下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3)总结:文中写景好在既突出特点又注重突出形象,写桃花林,仅抓住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绘花不采静态的枝蕾,而取动态的落英;绘草不列草类高矮,而重色泽形态。写桃花源,仅抓住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写桃源人,仅抓住无自养能力且易受伤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乐”,青壮年便不消说了。
2、从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探究
参考解读:构思奇巧,引人入胜。
全文什么为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采用小说的写法,先写渔人忽逢桃花林。“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一个“忘”字,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完全是无意的;一个“忽”字,写出了渔人喜出望外的心情;渔人被美丽的桃花林吸引住了。
接着写渔人又发现了山,而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线阳光,从山口泄出,好不神奇!渔人迷离恍惚,深深地陶醉在眼前的景象之中了。这里是什么去处?何不去探个究竟。于是,他沿着山口,好奇地进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紧接着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跟着渔人去桃花源神游了一番。作者在行文中,层层设疑,又逐层解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3、从文章虚实相衬,亦真亦幻的浪漫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实写和虚写的部分
(2)分析虚实相衬,亦真亦幻写法的艺术魅力
参考解读
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教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
- 2017课标实验版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犀粪蜣》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三峡》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第3课时)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也许》教案1.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再别康桥》教案.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塘荷韵》教案1.doc
- 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塘荷韵》教案2.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