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DOCVIP

关于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07级经济学基地班 韦蕊 2007103013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我国近些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观察与思考,结合SWOT理论分析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选择。 【关键字】劳动力转移 SWOT理论 引言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农民工们的贡献功不可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从客观上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关系到农民收入、农业进步乃至“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一条合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至关重要。 本文先对近几年来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做一个初步的分析,然后再结合SWOT理论深入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外在机会和外在威胁,并试图找出适合的发展战略。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有“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以及“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中,他将传统农业部门那些“维持生计”“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的劳动力称之为剩余劳动力。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但是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导致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会降低农业总产出。20世纪60年代初,费景汉和拉尼斯又创造性的吧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即剩余劳动阶段;第二个阶段,边际劳动的边际产品大于零但小于制度性工资,即隐蔽性失业阶段;在第三阶段,工资等于边际产品,即新古典阶段。 托达罗则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现象为背景,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非实际收入差异。 我国理论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专家认为,大众城市的规模效益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而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有限,所以应当通过发展大城市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人口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小城镇和合理组织人口迁移解决。还有人主张多元模式,综合发展的战略。至今还未形成定论。 三、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转移情况 我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就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大面积实行,农村的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剩余,或者从原来的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剩余,必须寻找农业以外的其他出路。但是这一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增长模式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弱;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计划配置劳动力的体制为劳动力转移设置了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在乡镇企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或服务,同时经营自己的土地,形成了“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这也使得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产值构成的变化,并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独特现象(“我国大城市吸收劳动力”课题组,1996)。 从1984年开始,国家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限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市务工经商,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这样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乡城转移就业,根据1987年的1%o人口抽样调查,有13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刘乃金,2005)。 此后针对1990年左右出现的“民工潮”,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管理,劳动力转移迅速增长的态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1992年南巡的讲话很快又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推进到一个高增长阶段,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给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释放的出口。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政策导向从“引导流动”逐步转向“取消流动限制”和“公平流动”,取消对农民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800万,2004年外出农民工数量达1.2亿(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 表1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表2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6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有: 第一,在外出就业的农村人口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根据国家统计的调查: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