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轨道设计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轨道设计分析

1. 轨道设计分析 高能天文卫星绝大多数采用低倾角近地轨道,高度一般在500km 到650km 之间,轨道倾角不大于30 度,如早年的Uhuru、HEAO-1、 Einstein、EUVE 和目前在轨的 NuStar、Fermi、Swift、Suzaku、 RXTE 以及研制中的Astrosat 、SVOM、NeXT、GEMS 等。不过也 有 Chandra、XMM-Newton、INTEGRAL、EXOSAT 等几个大型高 能空间天文台采用大椭圆轨道以远离高能粒子辐射带,但没有大椭圆 轨道上的巡天观测任务。巡天任务 ROSAT 和 HXMT 也采用近地轨 道,不过倾角分别达到53 度和43 度。 综合考虑1)空间高能粒子分布区对X 射线载荷的影响、2) 任务 对轨道寿命的需求、3)与地面建立实时通信的要求、4)发射场位置约 束等几个重要因素,初步设计确定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轨道为初始高 度600km、倾角不大于30 度的近地圆轨道。具体的设计分析如下。 1.1 轨道约束分析 1.1.1 空间高能粒子分布区对X 射线载荷的影响 X 射线探测器对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敏感,后者会增加探测器 的背景噪声,从而降低信噪比,并且会产生大量伪信号,干扰对天文 X 射线暂现源的搜索。地球磁场俘获来自外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后, 形成粒子通量密度特别大的内外两个范•艾伦辐射带。因此,X 射线 天文卫星的轨道应尽量规避范•艾伦辐射带和直接暴露在外空间高能 带电粒子流下的极盖区。 图 1-1 高能粒子分布的内外范•艾伦辐射带示意 外辐射带在赤道附近的上下边界约10000km 和60000km ,内辐 射带在赤道附近的上下边界约600km 和6000km。纬度大于35 度、 在很宽的扭曲带状区域,辐射带中高能电子可降到600km 之下。内 辐射带底部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南大西洋异常区(SAA ),以西经约40 度、南纬约 30 度为中心,中心附近辐射带下边界可低至约 200km。 SAA 中高能质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非常大,是低倾角近地轨道卫星 所受环境辐射的主要来源。 图 1-2 高度600km 处辐射带高能电子的空间分布 为避开范•艾伦辐射带,并降低南大西洋异常区对X 射线载荷的 影响,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轨道高度不宜大于600 ~650km ,轨道倾 角不大于35 度。 1.1.2 任务对轨道寿命的需求 卫星在高度1000 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上运行时,会在大气阻力 的作用下逐渐损失动能,导致轨道高度的衰减。大气密度随高度降低 而大幅增加,因此低高度轨道的寿命很短。太阳活动峰年时近地轨道 上的大气密度会显著增加,严重影响轨道寿命。卫星总质量与迎风截 面积和阻力系数(常取 2 ~2.2 )乘积之间的比值越大,卫星运行受 大气阻力的影响越小,该比值称为弹道系数。下图所示为典型弹道系 数下、太阳活动峰年和谷年时,近地圆轨道的预期寿命随初始轨道高 度的变化: 图 1-3 近地圆轨道的预期寿命随初始轨道高度的变化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运行的弹道系数可能约在 65kg/m2 (4.8 2 2 m 太阳帆板向风)和200kg/m (太阳帆板侧风)之间,因此要保证 爱因斯坦探针任务至少5 年的在轨运行寿命,在不配备推进系统(简 化设计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卫星的初始轨道高度不宜低于 550 ~ 600km。 1.1.3 与地面建立实时通信的要求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全天监测观测模式下,当宽视场 X 射线望 远镜探测到 X 射线暂现源,需要卫星将暂现源的位置等警报信息实 时传送到地面,触发和引导地面望远镜的联合跟踪观测,以实现对源 的尽快证认与深入研究。 建立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星地实时通信系统,有两种方式可加以 考虑:一是象美国的Swift 卫星一样使用中继卫星系统,二是借用为 中法天文卫星SVOM 项目建设的法国VHF 基站网。 国内的中继星系统目前还是“预约”式的,即根据预先下达的计划 与卫星通信,与普通地面站的接收方式类似,无法满足星地实时通信 的需求。将来中继星系统计划使用多颗星覆盖全球,其使用方式可能 将会有所改进。但中继星的使用成本较高,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