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7章新闻传播职业道德.pptVIP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7章新闻传播职业道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7章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个人评价: 1、针对拍照片:应该去拍,这是职责。 就像地震一样,记者首要任务是报道新闻;?? 2、针对女孩: 拍完之后应该去救,而且尽力去救。 现有资料显示,他并没有去救,只是把秃鹰赶走, 目送女孩走到食物发放中心。所以他后来自己也精神煎熬。 3、客观公正评价:不能因为他没去救,就说他没人性。 事实是他非常善良,也心存道义,否则不会那么伤心。 可能当时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感觉绝望了,没办法救了,救不过来。也可能救不活。身体已经很差。 个人认为: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可以统一; 职业人和自然人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2006年7月13日,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 不顾女孩身上和面部的呕吐物 做出了让人一生都难忘的动作 当一次次的吹气挤压都无果后, 曹爱文的脸上已经泪痕斑斑。 自称救人是本能 新闻记者:职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 ; 忠于职守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社会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 社会伦理道德 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操,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看似与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关系不大,却从根本上指导和规定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意义重大。 2.充分报道与二次伤害 案例:姚贝娜身后角膜捐献拍摄 【事件】1月16日,歌手姚贝娜病逝,并于当晚在太平间临时改用的手术室进行了眼角膜摘取手术。 第二日,网上开始疯转《深圳晚报》记者为抢独家新闻身着白大褂潜入太平间偷拍的信息。舆论一片哗然。 面对质疑,《深圳晚报》还原采访过程。根据该报道的描述,基本过程应为记者在未征求亲属同意但经手术医生默许之下,进入太平间临时改用的手术室现场,拍摄医生向死者献花和鞠躬而非死者遗容,经医生提醒和家属表示异议后配合删图并退出。 【点评】在悲剧性事件中,充分报道和避免二次伤害经常构成一对矛盾,记者被内心的使命感驱使,常常会忽略了受访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和权益。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的是克制,避免使无辜者受到伤害。在姚贝娜事件中,记者应将拍摄意图与家属充分沟通,在得到同意的前提下再进入拍摄。退一步讲,必要的回避,也未必会有损媒体的专业性与记者的专业精神。 3.履职监督与卧底暗访之议: 案例:南都暗访高考替考 【事件】6月7日《南方都市报》在其新闻客户端、官方微信公号同时发布一篇文章《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报道发出后也引发了关于记者替考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的质疑,当事记者回应,高考前《南方都市报》已经向警方提前报备,而且“我进场考试,最后在考卷上写明卧底一事,请求考卷作废、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点评】从传媒现实操作看,隐性采访已经成为批评报道的常用手段,而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真相调查的艰难,更让这种存在伦理争议的采访手段似乎有了正义性的存在理由。但无论如何,从传媒伦理的角度,隐性采访一直被视为“最后的手段”。因为它虽然可以使正常情况下无法暴露的不法行为得以曝光,但其本身也极易逾越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南都”的卧底替考报道虽有瑕疵,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规避了法律和道德风险,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暗访报道。不过,正如传媒法学家魏永征所言,“南都”记者卧底实为警媒协作,它的成功只是一件个别事件,并不意味着新闻业界可以更加广泛地采用卧底之类的采访手段。 4.追寻真相与碰触法律之界: 案例:南都暗访高考替考 【事件】10月9日,《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度报道部副主编刘伟因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江西警方刑拘。据新华社10月30日报道,为了获取王林案的办理情况,王林的情妇雷帆、前妻张七凤谋划向办案民警钟伟行贿200万元,双方达成协议。《南方都市报》记者刘伟为获取独家信息参与其中。 10月31日,央视公布的对刘伟的采访画面中,刘伟坦言,他参与犯罪的动机是想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独家信息,他在部门中负责调查,需要出成绩。 【点评】关于刘伟案,《新闻记者》2015年第12期已有数篇文章做过讨论,归结起来有如下启示:第一,中外法律体系、准则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美国水门事件以及五角大楼案等采访类比刘伟案。第二,新闻的客观和公正性要求记者是观察者,不应参与可能影响案件进程的行为。严禁用金钱或其他利益向任何消息源交换信息,这是一项规范性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记者的保护;第三,媒体人在法制类报道中尤其要谨慎,避免以追寻真相为理由,碰触法律的底线。 5.保护信源与掩护失实之争: 案例:“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系列报道

文档评论(0)

yigang0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