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油层物理第三篇1杨(10章)-091016定.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层物理第三篇1杨(10章)-091016定

第十章 孔隙介质中多相渗流特性 与相对渗透率曲线 二、互不连通的毛细管孔道,单相液流 ——只考虑粘滞力。 1、单根毛管,单相液流(开发初期,只产纯油, Pc =0) 单相液体在毛管中的流动公式(泊稷叶公式): 或者流动速度为: 2、如两根毛管半径分别为r1,r2 ;且r1r2 ,则: 当r1 = 10 r2 时,则:v1 = 100 v2 ,q1 = 104q2 所以:在多孔岩石中,渗流主要在大孔道中。所测岩石的K实际是平均值。大孔道对渗透率的贡献大。 同时考虑粘滞力和毛管力。 原油粘度为μo,水粘度为μw, 水为湿相,油为非湿相。 X—油水界面在t 时移动的距离。 Lt —t=0 时油水界面移动的距离。 油水界面两边 油相流速为VO : 水相流速为VW : 因为液流连续流动,所以在界面上,VW =VO : 又因为: 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后解得: 由此公式可知: (1)V与?P,Pc,?1,?2,(?2-?1)L,Lt 有关。 (2)如果 μW μO ,则随着时间t增加,油水界面移动的距离X增大,速度V增大,水驱油越来越快; 毛管半径r越大,速度V越大,说明大孔道和小孔道的油水界面位置不同。 即:不同渗透率K带的地层中会出现微观和宏观上的指进现象,或粘性指进现象。 因此,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必然导致生产井油水同产时间较长; 对高K与低K层,则高K层的水驱油V越来越快,高K层会发生水窜现象。由于水沿高K层突破的结果,可能在岔道口封闭小孔道中的油,形成死油区。 假设:μo= μw= μ; L1=L2 = L; 毛管亲水;大毛管的半径为r1,流量为q1;小毛管半径为r2 ,流量为q2。 因为各毛管相互连通,大小孔道在A、B两点处的压力相同所以各孔道内的压力平衡关系为: 大孔道: 小孔道: 又因为总流量Q: 则: 讨论几种情况: (1) PC = 0,?=90, cos?=0 ,虽然有界面,但不存在毛管力,V1V2当大孔道水淹时,小孔道还会剩下油柱,形成较长时间的油水同流。 (2)总的注入量Q很小时,视 ?P, PC的大小而定。 若PC起主要作用,则小毛管内的流体流速快,大毛管内的流体流速慢。 (3)当两界面同时达到出口端,即V1=V2时,为理想的驱油情况。解得并联孔道的总流量为Qo: 例如:当r1=2?10-4cm, r2=1?10-4cm,?=1mpa?s, ?=0,?=30mN/m时,当V1=V2时,计算 并联孔道的总流量QO: 进一步计算表明: 当QQO 时,PC为动力,?PPc,故小孔道中速度大,油水界面先达到出口端,而大孔道中留下残余油,以油滴形式存在。 当QQO时, 驱替压差?P起主要作用, ?PPc,故大孔道中速度大,油水界面先达出口端,小孔道中留下残余油,形成液阻效应,使驱油能量降低,导致采收率降低。 归纳:当用一相流体驱替另一相流体时,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压?P差,或速度或流量。若注入速度太快了,大孔道的油先流出,小孔道的油不能流出,从而被残留在地下。 五、单根变断面毛管的两相流动 六、毛管孔道中的混合液流 满管液流时: 环流气泡存在时,周围液体的流速: 环流与单相液流时的速度之比: 由此可知: 珠泡半径 r 接近孔道半径 r0 时,混合物的流速大幅度下降,加之孔隙表面存在异常粘度的吸附层,使得油滴或气泡充满和堵塞孔道的现象十分严重。 静态综合特性——润湿性和毛管力 动态综合特性——相渗透率;它描述了在多相流体流动时,各相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干扰和影响的大小。 一、相(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定义:岩石让与其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100%饱和的单相流体在线性流条件下通过的能力。 例一:L=3cm,A=2cm2 ,?=1mPa.s的盐水100% 饱和,?P=0.2MPa,Q=0.5 cm3/s. 则该岩样的K绝为: 例二: 如果? =3mPa.S 的油100%饱和岩心,?P= 0.2MPa, Q =0.167 cm3/s , K绝为: 结论: 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固有的性质,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无关。 2、相(有效)渗透率 相渗透率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