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DOCVIP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

本文中文版载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文田野》,2007年12月,第169-188页。日文译本《浙闽のとと,载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学学学册号献学のたな19~28页,2007年12月31日,秋野祐译。 浙闽开发与泰顺地域文化 ——兼论浙南福建文化的共同性 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上海) 泰顺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部,温州市的西面,过了县界便是福建省。今天的泰顺,正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引人注目。这些地域文化,包括多达二十余座的古代兴建的廊桥,我国这种样式的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丽水以南、福建闽江以北, 泰顺古代廊桥之一:泗溪溪东桥 泰顺传统民居之一:雪溪胡氏大院 泰顺古墓之一吴畦墓 泰顺的古代石砌道路及途中凉亭 泰顺的祠堂及正在祠堂戏台上表演的木偶戏 泰顺的提线木偶表演 “走马灯”——泰顺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而以泰顺最多;兼有南北方特点的明清民居,遗留至今的古代的石砌道路,高超 的传统砌石技术,风行数百年的提线木偶,几乎村村都有的旧家谱、祠堂,山乡仍然可见的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及当地人不得不讲的外地人难懂的多种多样的方言。 泰顺是浙江和福建两省最后开发的几个县之一,原先生活在本地的越族以及来自浙南闽北各地的移民完成了泰顺的开发,形成了即是浙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要了解泰顺地域文化的形成,必须要了解浙闽开发的状况,而研究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县份,或许有助于了解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一、浙闽开发的大势 虽然南方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但中国最强大的区域性政权毕竟首先出现在北方,并在秦代统一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南方各区域开发的一个强大的动力,就来自北方人口以及他们携带的比较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南迁,受此影响,南方开发大致体现出自北向南推进的趋势。在浙闽两省,浙江的开发要早于福建,而在浙江,如将清代的温州(治所在今温州市)、处州(治所在今丽水市)、台州(治所在今临海市)三府算作浙南的话,则浙南的开发又要晚于浙江的其他地区。浙南福建长期地广人稀,此后的开发主要是在外来移民的迁入下实现的。 依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秦汉时期浙江省率先开发的地区分布在杭州湾两岸,此后移民逐渐向全省其他地区迁移。其中一个方向是自今诸暨溯浦阳江,尔后下婺江、衢江,大致是今天的浙赣铁路所经,在到达今龙游以后溯灵江、下松溪,进入今天的丽水地区;另外一个方向,是以今天的宁波以西为出发点向东向南,而以自今奉化沿海滨南下为主线,在到达瑞安、平阳以后再溯飞云江、敖江西入山区。上述浙江境内的开发方向,往往也是历史时期移民从浙北南下浙南,并深入各地的主要路线。 浙江的开发大势 今温州市的沿海各县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都已建立,而山区县份泰顺、文成和海岛县洞头要到公元15世纪以后才陆续建立,比平原各县建县整整晚了一千多年。当然,这不是说建县以前泰顺无人居住,但县的建立却往往可以看作区域开发完成或接近完成的一个标志。说泰顺完成开发的时间比沿海平原整整晚了一千多年,一点都不为过。 与浙江相比,福建的开发又要晚很多。唐朝开元年间,浙江、福建、苏南、皖南东部所在的江南东道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3户,浙南的台州、温州和福建的泉州人口密度只及其一半左右,福建其他州的人口密度又要低很多。唐后期五代福建的经济发展加快,到了北宋中后期福建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获得比较充分的开发。《浙南闽北建县时间》一图表明,福建北部各县,除了位于海拔七八百米以上的鹫峰山、洞宫山的深山区各县没有建立以外,其他各县都已经建立。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可耕地较少,宋代福建很快就成为中国人均耕地数量最少、人民的生存压力最大的地区。福建人为寻找新的耕地和就业机会,只好向有较多可耕地的邻近地区迁移,成为宋代东南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之一。 宋代温州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亚于福建的充分开发地区。北宋后期温州有12万户居民,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沿海发生严重的潮灾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闽东北人民纷纷迁入而得以恢复。到了南宋后期,全州已达20万户,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已无“不耕之田”,而且普遍实行晚稻和春小麦连作制,冬春之际“无不种麦”。由于人多地少,温州逐渐成为缺粮的地区。吴咏说温州:“总一岁所收,不敌浙西一邑之赋,举全州尽熟,不如苏、湖一顿之粥。”无地少地的人口不得不涌入工商业部门,宋代地方志说温州经济“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土俗颇沦于奢侈,民生多务于贸迁”,表明工商业已成为温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泰顺东面的温州沿海平原、南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