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docx

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2010年第01期学期教胄研究No.01.2010(总第181期)Studj鹤jn Pre.,acbooI EducationSerial NO.181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水——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杜传坤料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250014)[摘要]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论”主要有四种观点:“晚清”说、“清末民初”说、 “五四”说和“古已有之”说。但究其实际,诸观点皆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作为其理念 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了儿童的写 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为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一种文化想像,是 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关键词]儿童文学;现代性;立法者追问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不仅意味着追问儿童文学是怎样作为一个思想文化“事件”发生的, 而且也意味着追问儿童的身份是如何在儿童文学的书写方式中成为可能的。一方面,儿童文学里鲜 活的儿童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想像”的童年,它构成了追求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成人“为 了”儿童的书写,儿童文学建构了它所指向的那个特定的读者群体,从而使儿童成为一种可以被成人 摆置、引导、塑造的弱文化群体,对儿童文学的文化社会学分析由此具有了教育学的意义。一、有没有儿童:被遮蔽的儿童文学“起源”既往gCJL童文学起源的探究,倾向于将儿童文学的产生定格于某一“时期”。新时期以来,关于中 国儿童文学的“发生论”主要有四种观点:“晚清”说、“清末民初”说、“五四”说和“古已有之”说。Ill但 究其实际,诸观点背后的理念支撑皆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意识:即先有了儿童,才有了为 儿童的写作。正是这种意识对儿童文学的起源造成了遮蔽。事实上,儿童文学本身就是现代性中“儿 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一种文化想像,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中困儿童文学发生论的四种说法虽表面看起来有诸多差异,但其本质上二没有什么差别。说古代没 有“儿童文学”(作品、样式或门类)和赞同“古已有之”,其实都是用“现代性”儿童概念、儿童文学概念进 行衡量得f{{的结论。前者首先确认古代没有现代儿童观,自然没有现代儿童文学,甚至断定“非现代”的 儿童文学根本就不是儿童文学。持“古代观”的论者在这一点上虽更为隐蔽,其实标准一样。他们视无四 以来被发现的“儿童”为一种客观性的超历史存在,理所当然认为这一“儿童”自古代就存在着,从而顺 理成章地谈论“古代儿童的文学”问题。他们在谈“古代儿童”时,其实是在谈与成人世界“分割”之后的 现代儿童“在古代”。他们把古代的歌谣、传说、神话等视为“儿童文学”,其依据往往是这砦作品为当时 的儿童所喜欢和接受。这其实是忘记了当时的听众或读者是不分年龄大小的,这些内容是“成人”与“儿收稿H期:2009—8—27;作者修改返叫日期:2009—9—18·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身份想象”(课题批准号:08JI)D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杜传坤。E—maihdekl028@126.eom.一16一万方数据童”所共同享有的,只有在今天,这些内容才大体上被划归到“儿童文学”的门下。总之,它们都不反对中 国古代有许多适合儿童听或读的“文学”,尽管有的称为“文学作品”,有的叫做“文学读物”,还有的只承 认是“文学要素”;它们也都承认巾国儿童文学到五四时期才成为“现代的”,只不过有的说“完成了现代 化转变”,有的说“走向自觉”,还有的说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而所有这些说法的背后,都有一种 “现代性”的标准意识在支撑:iillJL童文学的产生是因为“发现”了儿童,这种发现只能是现代意义上的, 儿童一旦被发现,一种为了儿童而自觉创作的文学便应运而生。由于内涵或所指的一致性,以及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这些观点之间构不成真正的“论 争”。支撑这种“一致性”的理论假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或不A觉的“现代性”意识。在现代性的 视野中,在有儿童文学之前必须先有儿童——儿童具有主体性,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不 只是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尤其是儿童具有独特的文学需要和审美兴趣,成人应予以尊重和满 足。然而事实上,中国直到近现代社会以前,这样的儿童是不曾存在过的。日本学者柄古行人把曾经 是不存在的东西使之成为不证自明的、仿佛从前就有了的东西这样一种颠倒,称为“风景的发现”。121 此后,人们便觉得“风景”好像是存在于外部的、普遍的客观之物,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质疑是相当困 难的。这种情况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儿童的发现过程。“儿童”也是一个“风景”,也是通过某种“颠倒”而 被发现的。但当儿童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于面前时,我们便觉得儿童作为客观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