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人删改炼字文章精选案例
古代刀笔吏如何删改文章:删 削 刮
“册”本是中国古代把竹简或木牍用丝绳或牛皮绳编起来的书籍。“删”字的左边是“册”,右边是一把“刀”。 “书”与“刀”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修改文章真的要用刀吗?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说文解字?刀部》:“删,也。从刀、册。册,书也。”“”读duō,“削”、“刮”的意思。难道是用刀在书上刮、剥吗?确实如此。在我们今天看来,用刀在书上刮必将把书弄坏,似乎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做文章、修改文章均用笔,而古人要把竹简上的错字改正,把多余的字去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用水擦是擦不掉的,因为黑色的墨汁浸入竹片或木片内后难擦掉,竹简又那么狭窄,容不得任意涂改,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刀子把那些写错的字或多余的字刮去,然后重写。将多余的字或错字刮去,就叫删,即为“删削”。这也是“删”的本义。如《汉书?律历志》:“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其意思是:在刮去那些错误部分的同时,还要保留那些正确的部分。由此“删”引申为“取舍”。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说:“古以简牍,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所取舍也。”其意思是,古人使用的是简牍,因此人们常说的孔子删《诗》、《书》叫“删”,所谓“删”就是孔子用刀子刮去《诗》、《书》中的在孔子看来不必要的东西,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说:“凡言删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删”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参见陈炜湛《汉字古今谈》第64页)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在竹简上删削修改文辞之事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商代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要改掉其中的错误。只能用刀将其刮掉后再刻。据学者们考证,有的甲骨文字是用笔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即使是写的文字,要修改,仍要用刀。这就是刀笔并用了。古人制作简册、书史记事、传递命令除了用笔外,手头还得备有刀才行,也就是必须刀笔俱备,缺一不可。不仅要精通写字作文的“笔法”,而且还要熟悉删削简牍的“刀法”。由于古人写作时常常刀笔并用,因此,“刀笔”便成了书写工具的泛称,也指那些以“刀笔”为业的官员,即“刀笔吏”。
古代汉语中的“校书”或“删削”指的就是修改文章。“校书”的意思是就是校勘书籍,将错误的地方删减修改。“删削”就是对文章中不必要的文字进行删除。因为古代的文章是写在竹板上的,要删去某些文字需要用刀刮,所以删削二字均从刀。一、校书:1、宋·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2、清·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二、删削:1、晋·葛洪《抱朴子·省烦》:“今若破合杂俗,次比种稷,删削不急……将来达者观之,当美於今之视周矣。”《宋史·刑法志一》:“自桧(秦桧)专政,率用都堂批状、指挥行事,杂入吏部续降条册之中,修书者有所畏忌,不敢删削。”2、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下》:“ 太白《怀素草书歌》诚为伪作,而校者不能删削,以无左验故。” 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去年编定《热风》时,还有绅士们所谓‘存心忠厚’之意,很删削了好几篇。”校书,就是校勘书籍的意思。或者校对其实也是古代就有的词汇。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谦词,不过应该用在学术专家身上,类似的还有台鉴、钧鉴、教正、指正、海涵等等。圈点是指用加圆圈或点表示文章的句读;圈点也常加在字句的旁边,表示精彩或重要。用在修改文章似乎不太合适。觉得用批阅、批示、批改、指正之类的应该都可以。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
文档评论(0)